隨著WTO五周年到來,包括通信行業在內的諸多領域,保護期已走到盡頭,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外資不僅可以進入中國基礎電信業務,而且可持有股份的比例也上升到49%。然而,不要以為,國際一流運營商會立即投入進來。
和其他諸多行業一樣,通信業也在大談創新。然而,為什么擁有更多、更新、更具吸引力業務的一流運營商,對于中國市場的害怕,要遠遠高于這個市場對它們的吸引?
有人說,是中國的通信產業還處于發展階段,甚至是基礎階段,換句話說,ARPU值太低,人家不感興趣——非洲更加一窮二白,為什么還是有運營商愿意去,卻對中國市場退避三舍?
以中國電信為例,從基礎電信運營商向綜合業務提供商轉型,中國電信在服務思維、網絡智能化方面的動作不小,然而,從實際效果來說,仍然缺乏有足夠競爭力的業務,讓其“綜合業務提供商”的特征顯示出來,原因就在于,其網絡改造“分步走”,不是按照業務需求,而是按照年度預算,不是量體裁衣,而是削足適履。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是即使中國電信MPLS全網貫通,卻仍然沒有足夠的業務來“消耗”網絡資源。這就是基于網絡目標而非業務目標的創新所帶來的不便利之處。
按照我們的理解,業務創新和競爭之間,必然是孿生的。只有真正形成競爭局面,才能夠使創新落到實處。換句話說,即使是將目標確定在“和諧社會”這樣的大命題上,也應當是通過競爭來降低整體社會成本,拓展出更多新業務。從這一點上看,基礎電信南北拆分并沒有從制度上幫助電信業建立創新氛圍,同時,這種拆分所帶來的區域壟斷,到目前,仍然沒有消除或者稀釋。中國電信推出“號碼百事通”之后,中國網通緊跟著來一個完全等同的“電話導航”,競爭還是建立在重復再重復的初級階段。
所以,我認為,要創新,必須先有創新的土壤,必須能夠真正吸引國外電信資本、勢力和經驗,參與進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國內電信業市場真正敞開,敞開到人家放心,而不是單純地停在紙面上,“它們可以進來”——進來而無立錐之地,國際運營商又怎么會來呢?沒有外來的資本和運營經驗的參與,談提高服務能力、加強行業內競爭,口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