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初入中國市場備受爭議,到2006年在中國政府的力挺下斬獲正版軟件大單,微軟似乎已經在中國成功著陸,并找到了一條康莊之路。
微軟中國終于等到了開始收獲的時刻。從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市場備受爭議,到2006年在中國政府的力挺下斬獲正版軟件大單,微軟似乎已經在中國成功著陸,并找到了一條康莊之路。
一方面,微軟與中國軟件業的關系空前和諧。注資浪潮、中軟,在外包、培訓上向業界展示出合作共贏的姿態;發布系列企業級應用平臺,考慮為本土軟件企業和IT服務企業提供新的利潤增長空間,微軟的市場形象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一直困擾微軟中國的盜版“堅冰”正在逐步消融。2006年4月胡錦濤主席訪美之際,信息產業部、國家版權局、商務部、財政部聯合發文,要求PC上市銷售前必須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而國內大型企業必須使用正版軟件的文件也已經出臺。
更重要的是,微軟新的業務藍海已經呈現:Windows Live戰略的發布,Windows Vista新一代操作系統的推出,被認為將促進整個IT產業的變革。微軟如何看產業、看中國、看生意?近日,本報總編輯董凱虹就此與微軟公司資深副總裁兼大中華區CEO陳永正進行了深入交流。
主要觀點
創新是微軟公司成立30年來一直在走的路,微軟是靠創新成長、靠創新壯大的公司。微軟創新的核心是通過軟件把人們所需要的資訊整合起來。
董凱虹: 2006年,微軟令業界關注的事情特別多,其中Windows Live戰略的發布和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的推出對業界所產生的影響最為震撼。從微軟的角度來看,你覺得全球IT市場這兩年大概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陳永正: 全球IT市場正處在一個大的轉型期。一是,互聯網的變動和終端的多元化,給全球的信息化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傳統的企業IT是由專網連接一個集中的數據庫,互聯網來了以后,變成了由互聯網的不同系統來連接分散數據;傳統的信息化終端就是PC。而現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帶來了終端的多元化,智能手機、家用機頂盒、多媒體電視所具備的功能越來越和PC相似。
二是,全球企業競爭形勢的加劇使得世界上各大企業都面臨著業務模式的轉型,從而促進了他們內部信息系統的改造與重塑,包括員工思維習慣和使用工具習慣的轉型,這給軟件企業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因為企業競爭是靠人的競爭,而讓企業的員工更具洞察力、更好地協同工作,則要靠軟件。為此,微軟特意推出了People-Ready市場策略。
董凱虹: 面對全球IT市場的轉型,我們也能感覺到微軟這兩年有很多的創新和變革。你認為微軟的創新和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具體到中國公司,又是怎么體現出來的?
陳永正: 創新是微軟公司成立30年來一直在走的路,我們是靠創新成長、靠創新壯大的公司。這幾年來微軟具體的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們增加了研發經費的投入。微軟每年用于研發方面的投入從幾年前的40多億美元增加到現在近70億美元。我們不僅在研發投入上規模最大,而且投入的業務范圍也最廣,包括數字工作、數字生活和數字家庭:從企業常用到的服務器、數據庫、ERP、CRM,到跟生活聯系緊密的MSN、Windows、Office、手機軟件,一直到家庭和個人消費的IPTV等,微軟都是業內做得最好的。在第三代Xbox360上,我們甚至比索尼走得還快。
另一方面,微軟創新的核心是通過軟件把人們所需要的資訊整合起來。就像剛才所提到的那樣,微軟的創新已經走到了一個更全面的層次。
嚴格來說,微軟中國的業務在全球所占的份額并不大。但是,我們的研發則是和微軟全球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
董凱虹: 從剛才你所說來看,微軟的業務非常豐富,今天,我們已經不能再簡單地將微軟定位為一家計算機軟件公司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切創新源自于互聯網的沖擊所帶來的IT變革和ICT的融合。微軟如何看待互聯網帶來的產業變化?
陳永正: 我們對互聯網的思考體現在Windows Live戰略上,我們期望為市場上的所有用戶及與用戶相關的活動創造出一種無縫且安全的網絡、桌面和移動體驗。Windows Live戰略的關鍵在于網站、客戶端應用程序以及移動應用程序都可以利用Windows Live平臺提供服務。這些服務包括:個人信息獲取、個性化信息門戶、個性化搜索、個人信息管理、郵件、及時通信、在線書簽、Live服務的移動設備支持等。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微軟公司是通過互聯網的服務來延伸用戶對Windows的體驗的,使用Windows Live作為一個中心,將技術驅動的對用戶有價值的體驗整合在一起。
中國棋
主要觀點
微軟對中國市場的期望是長遠的,對中國的布局也是長遠的。微軟目前在中國的設置是美國以外最齊全的,在中國市場采取的一系列做法也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董凱虹: 在全球IT市場大轉型的環境下,中國市場是否同全球同步?中國市場對微軟全球市場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
陳永正: 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既有同質化的一面,也有差異化的一面。中國加入WTO后,外國企業同中國企業有合作、有競爭,國內企業在IT轉型上與國外同質;外國企業發展幾十年了,IT系統非常成熟,而中國企業沒有老IT系統的包袱,在同質化方面走得不慢,甚至還更快;但是,中國擁有廣大的消費群,消費習慣跟其他區域的消費者又不一樣,因此,同質化的過程里還有差異化。
對微軟而言,中國市場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我們每年回美國總部開年中規劃會時,微軟CEO鮑爾默都會再三強調中國市場跟其他國家不一樣:一是混雜了不同的市場,沿海區域跟發達國家的有些城市比較接近,有的城市則處在發展中階段,邊遠地方是新興市場,甚至處于IT初級階段。二是中國市場很令人興奮,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話市場,并即將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寬帶、互聯網市場,汽車消費也居于世界第二位。
董凱虹: 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會跟中國的媒體講,中國市場處在一個特別特殊的地位。那么,這幾年來,微軟在中國的布局和做法跟微軟全球是否有所不同?微軟中國是否真的像鮑爾默所說的那樣,是除了美國總部以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陳永正: 微軟對中國市場的期望是長遠的,對中國的布局也是長遠的。首先,微軟目前在中國的設置是美國以外最齊全的,從基礎研究、產品開發,到市場銷售、技術支持都具備。其次,微軟在中國市場采取的一系列做法也跟其他市場有所不同,譬如,與在中國本地伙伴的合作方面采取了在國外比較少見的做法:對戰略合作伙伴進行戰略投資且不占大股;對合作伙伴不僅提供技術支持,還給他們提供外包業務等。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舉措就是,在制訂微軟中國的發展策略時,美國總部特別成立了針對中國的一個委員會,以加強中國跟美國總部在整個策略發展的過程中的銜接,并給予中國特別的支持。
這個委員會在我加盟微軟之前的2003年初就成立了,這個團隊每個季度都會對中國的戰略發展情況進行審核。
董凱虹: 我們從微軟的中國策略延伸出去來討論另外一個問題,站在微軟和微軟中國的角度,你怎么看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怎么看中國軟件產業的自主創新?
陳永正: 我認為中國軟件最容易突破的就是把行業應用做好,同時與國際接軌,把外包業務當做一種練兵。微軟可以提供外包,我們每年都要培訓上萬的軟件人才。行業應用與微軟的平臺策略也不沖突,中國各行各業都在倡導信息化建設,這是一個大好的市場機會。
至于中國是不是開發自己的操作系統,當然見仁見智。我認為在基本的PC操作系統上面,創新的空間并不是很大,因為大家都習慣了Windows,其他操作系統很難用得起來。況且,開發操作系統需要極大的投入,也并不是很經濟,微軟最近發布的Windows Vista、 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 Exchange Server 2007就有上萬名員工花了幾年的時間投入產品研發,微軟為此的投資高達200億美元。
生意經
主要觀點
多種因素推動微軟在中國業務的增長;微軟注資中國軟件企業,提供外包機會的主要出發點是希望同中國軟件行業共同成長;微軟選擇的合作伙伴規模不會太小,要在不同的行業,且具有一定區域性特征。
董凱虹: 這幾年微軟中國的業績增長大家有目共睹,你認為增長的推動力到底是什么?
陳永正: 在過去兩年,微軟中國的增長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2005年,我們拿到了微軟全球的銷售大獎。
多種因素推動微軟中國業務的增長。除了前面所談到的總部資源的特殊支持外,比較關鍵的因素是,中國加入WTO后,政府提倡并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尤其是“十一五”規劃中提到要實現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和知識產權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被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微軟中國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我們跟OEM廠商聯合預裝正版軟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當然,這與消費者觀念的改變也有關系。
另外一個突破,在于我們加強了與中國本土合作伙伴的合作。比如說我們對中軟、浪潮、華信等合作伙伴進行了戰略投資。我們每年對中國二十幾家公司提供外包業務,總額超過2000萬美元。
董凱虹: 注資中國軟件企業,提供一些軟件外包的機會,確實使微軟這兩年在中國的形象發生了積極和正面的變化。大家關心的是,微軟的主要出發點到底是什么?另外微軟選擇合作伙伴都考慮哪些條件?
陳永正: 微軟這么做的主要出發點是:希望同中國軟件行業共同成長。我們在全世界的策略都一樣,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依靠當地合作伙伴來發展,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在別的國家并不對合作伙伴進行直接投資。
微軟在中國為什么這么做呢?一方面,中國軟件公司都不大,需要通過技術合作、資本合作做大、做強,其他國家與我們合作的軟件公司規模都很大,不需要微軟再去投入資金。微軟希望能夠投入更多的力量,引領中國軟件企業往國際市場走,我們認為,外包并不是最終的目標,而是國際化的一個實踐機會;另一方面,中國與印度不一樣,中國自己的市場就很大,可以給中國的軟件公司帶來很多機會。外國的軟件企業馬上就會進來了,因此,中國軟件產業面臨的挑戰很大,微軟希望能助中國軟件產業一臂之力。
當然,微軟同中國軟件產業的合作方式是多方面的。不僅有投資,也有合作和培訓,包括開發新的應用。微軟愿意與同各行各業具有一定規模、有與微軟合作意愿的企業一道發展軟件行業應用。
總裁感悟:IT公司更需要整合
從通信巨頭摩托羅拉轉道到IT領先企業微軟,陳永正除了感受到轉型所帶來的激情與挑戰外,最大的感悟是,IT公司更需要整合。
在低調的陳永正看來,自己的管理特色就是“和為貴,團結”。他認為,IT企業整合是關鍵。大多數IT公司的特色在于:個人風格比較鮮明,內部競爭非常激烈,因此更需要整合——包括產品的整合、組織的整合。尤其是在對外服務客戶的時候,內部的整合顯得更為重要。
在微軟的這幾年,陳永正比較關心和看重的,就是團隊之間怎么整合;如何融合、互相支持;如何放下部門的利益,注重公司利益。
采訪手記:微軟中國“轉身”背后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現在微軟中國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原因不在于微軟總部對中國獲得贏利表現出比以往更多的耐心,而在于微軟在中國的收獲期越來越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得到。
最實際的一個例子就是,2006年4月前后,微軟在方正、清華同方、TCL、聯想4家國內PC廠商手里獲得了正版操作系統軟件采購大單,據說,這一單超過了前5年微軟在中國所簽署的操作系統總單量。
而陳永正,這位微軟總部任命的第五位中國區主管,早已經改寫了微軟中國區老大任職期超不過兩年的宿命。這位2003年8月被獵頭公司從摩托羅拉挖來的微軟大中華區CEO,如今名片上已經赫然加上了“微軟公司資深副總裁”的頭銜。事實上,微軟大中華區CEO的位置就是比爾#8226;蓋茨和鮑爾默為陳永正量身定做的,此前的微軟中國區由中國總裁主管,向大中華區總裁匯報。
在熟知陳永正的人的眼中,他謙遜謹慎,富有溝通能力,是最適合改造微軟中國形象的親和大使。
陳永正很講中國的人情味,身上沒有一般跨國公司總裁的自負,他很重視身邊人的感受。據說,他居住的社區經常有臺灣同胞的一些聚會,同大家交往了很久,才被發現居然是一位大公司的中國總裁。
除了溫情脈脈的一面,陳永正又有著極強的領導力。空降到微軟剛剛半年,他便完成了戰略的制訂、架構的重組、人事的調整以及渠道的整理。陳永正對微軟大中華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原有的中國內地區、香港區、臺灣區進行了整合,在大中華區內按業務設立七大事業部,與微軟總部七大事業部順利對接,以前中國內地區和總部隔著亞太區,現在陳永正每月都向總部直接匯報工作。
此外,微軟中國區原有的各自為政的亞洲研究院、全球技術支持中心和實際上作為銷售部門的微軟中國公司,全部歸“微軟中國小組”統一協調領導,陳永正是領導小組組長,微軟全球高層直接參與中國事務的決策。
“這是一個‘IQ(智商)和EQ(情商)都很高’的‘唐裝總裁’。”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陳永正,行事穩健、綿里藏針的陳永正對微軟最大的意義在于,他終于讓微軟的美國高層們明白,如何用體面的紳士方式和中國人做生意。(文/毛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