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的加劇,帶來的是新一輪的電信業融合和轉變,而大洋彼岸品牌和監管的種種動作,也促使國內業界進行反思。
1月15日,ATT公司旗下Cingular Wireless正式更名為ATT Wireless。由此日起,ATT公司還將啟動一套全新多媒體戰略,通過各大網站、全國的零售商店,以及公司建筑和車輛上的標志,在各種廣告及和客戶溝通中完成Cingular品牌向ATT的過渡。
至此,Cingular Wireless,這個美國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將退出歷史舞臺,而改以更為傳統的ATT Wireless面目出現。2004年,Cingular并購ATT并使用后者名稱,成就了ATT再度成為全球最大運營商。如今,Cingular Wireless品牌轉變,再度表明,ATT已經踏上“全服務提供運營商”的道路,美國電信業歷經以ATT拆分為標志的解體時代之后,已走向“分久必合”之路。
效率競爭決定無線格局
2004年2月,Cingular斥資410億美元,收購ATT Wireless,并取消了ATT Wireless品牌。2005年1月,擁有Cingular 60%股份的大股東西南貝爾(SBC),以16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ATT。
2007年1月8日,ATT對南方貝爾(BellSouth)的收購正式完成,合并金額高達860億美元。南方貝爾是1984年1月1日美國司法部強行拆分ATT之后形成的7個地區性貝爾公司中的一個,也是惟一仍然使用以前的貝爾公司標識的“小貝爾”公司,而這場合并,意味著貝爾標識時代的結束。
就在ATT迅速擴張的同時,美國另一通信業寡頭Verizon也在迅速膨脹,在完成對MCI的并購之后,Verizon和ATT已經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盡管兩家并沒有表現出直接競爭,但在改變通信產業的未來前景上,這兩大巨頭已經開始圈地,并暗地較勁。
“ATT和Cingular正在用他們頗具雄心的想法,動搖各領域之間的柵欄。”Jakson Securities的媒體與電信分析師Greg Gorbatenko說。他表示,Cingular與蘋果公司在iPhone手機業務上的聯手,就充分顯示出ATT的高風險但又相當成功的戰略——“先建立,再實現。”
Cingular在并購ATT Wireless后,已經超越Verizon成為美國最大的移動運營商。根據2006年秋的統計,Cingular已擁有5900萬移動用戶。ATT主席兼CEO Edward E. Whitacre Jr.表示,ATT將對無線領域投入更多精力,因此決定采用統一品牌,而讓Cingular慢慢消失。
Jupiter Research分析師Julie Ask認為,早前在Cingular和Verizon的競爭中,Cingular的優勢在于其網絡使用了更廣泛的全球標準,這使得運營商在開發和提供諸如鈴聲、游戲等業務內容時更加容易。“完成了對南方貝爾的并購之后,ATT能夠將Cingular的無線業務變得更有效率,同時也更具競爭力。” 她說。
中國運營商需學習
在漫長的等待之后,ATT對南方貝爾的并購,得到了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批準,并于2007年1月8日完成,ATT也因此得到加速自身融合步伐的機會。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呂廷杰則認為,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電信行業都是一個“大者恒大,贏者通吃”的行業,因此,在行業內始終充斥著重組、兼并、轉型,這都是出于“規模產生效益”的原因。
現在的ATT經過多次變革,早已不再是百年前的那個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了。事實上,ATT早就名存實亡,但它的名字在每次收購、合并之后始終保持并延伸至今。“這是因為百年老店最大的資產就是其品牌價值,在這一點上,ATT的確是值得學習的——他們對無形資產保值、增值的態度,是ATT這一品牌能夠得以生存的最大原因。”呂廷杰說。
對于ATT公司主體的變遷、品牌的延續,呂廷杰表示,這點值得中國運營商學習。中國的電信品牌,如果只叫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這樣的名字都過于本土化,是無法順利開展國際化的。“2006年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上重要的一年,但是企業名稱卻和國際化之間產生了沖突。China Mobile、China Unicom都不是國際化的名稱,比如China Mobile在國際上就需要叫CMCC。”
“名稱還不是品牌的全部,中國電信業也必須再次進行重組。”呂廷杰說。因為電信行業在任何國家都不允許充分的市場競爭,在美國也只是做到了面對國內開放,而在我國則是在政府的監管下開展業務,從大的構架上來說就有許多不合理之處。據呂廷杰介紹,既然是在國家的監控之下,設一家或是幾家電信企業都沒有什么差別。“我國現在的情況是競爭不合理,重復建設過多,浪費了大量資源。”他認為,“只要有兩家就足夠了,現在要做的,是如何能在政府監管的條件下達到效益的最大化。”
Frost Sullivan(中國)公司總裁王煜全也表示,美國的電信業是以商業為主導的,而國內是政府主導,因此監管成為我國電信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政府不像企業那樣有一個管理的底線。在我國,監管者是權力失控的,說是電信拆分,但成功還是失敗,政府沒有責任。所以,誰來監管‘監管者’才是我們最大的問題。”
鏈接:有線也是競爭主戰場
在ATT和Verizon對壘之外,美國第三大運營商Sprint Nextel Corp也將起到關鍵作用。在移動業務領域,Sprint擁有5100萬用戶,而且,它和有線提供商結盟提供業務。而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并不僅僅是電話業務,還包括基于線纜的有線電視和互聯網接入服務等業務。
美國有線電視提供商們,正在給傳統電信運營商帶來沖擊,目前,爭奪互聯網用戶,是兩種運營商之間的主要目標。有線電視運營商控制著付費電視工業,而這也是電信運營商所看好的新領域,也就是IPTV業務。也正因此,電信運營商和有線電視運營商,也相互視對方為最大競爭對手。
“很顯然,它們是我們爭奪客戶時最核心的參與者。” Verizon Telecom首席市場官Bob Ingalls說。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Verizon和ATT都大范圍鋪設光纖網絡,在提供電話服務、高速互聯網連接的同時,也提供高品質的電視節目,以及一些互動性內容,如游戲、視頻會議等。
ATT公司的計劃是,通過HTTx業務,將光纖網絡延伸至新建房屋和周邊建筑,其余則部分采用銅纜,公司計劃到2008年底,發展1900萬家庭用戶。“ATT希望在短時間里快速部署網絡。”發言人Michael Coe說。他還表示,盡管這種光纖和銅纜混合的組網方式不如純光纖網絡承載的信息量大,但該業務模式將使內容和服務更加豐富。
據Coe介紹,ATT目前已為4個州的11個城市提供有線電視服務。但這和Verizon覆蓋10個州的200個城市的規模相比仍相差較遠。Bob Ingalls表示,盡管Verizon計劃在2010年實現400萬家庭用戶接入,但公司并不會考慮搶占ATT的地盤。“現在的問題并非ATT和Verizon誰擁有更大市場,而是誰的網絡架構和業務模式,能夠打敗有線電視運營公司,這才是成為真正贏家的關鍵。” Bob Ingalls說。 (文/李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