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汽車電子系統已成為每一輛新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多新車型的開發中,汽車制造商都采用了非常復雜的電子系統來實現車輛安全、汽車導航、遠程通信和信息娛樂等功能。而在本文中,我們將可以深入了解國外汽車電子和安全導航方面的最新進展。
美國的消費者和汽車制造商目前都在探討,如何才能改善汽車的導航系統,并提高汽車遇到緊急情況時的安全保障能力。雖然現代車內應急通信系統,如通用汽車的OnStar或寶馬的BMW Assist都很有用,但是這類系統需要借助蜂窩網絡實現通信,然而蜂窩網絡往往覆蓋不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和偏遠地區。
不過,汽車制造商、供應商和美國有關政府部門,都在研究有助于汽車應對緊急情況的新技術,并且在先進的導航系統、緊急剎車傳感器、汽車間無線通信系統等領域取得了進展,這些系統依靠傳感器網絡向汽車(當然還包括司機)及時發出警報,報告即將出現的壞天氣、道路封閉或者前面道路上有事故等信息。
專家們認為,目前對汽車最有用的是車內導航系統,但是導航系統缺少的是有關道路封閉、惡劣天氣、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的最新信息,這些數據往往是非常關鍵的。專家指出,即將出現的新型導航系統在提供信息方面會更加主動,新系統利用蜂窩網絡或衛星網絡實時傳遞天氣、道路和流量信息,而且這些信息可以顯示在道路圖上。在偏遠地區,衛星連接一般比蜂窩網絡更可靠。
衛星服務
很多像XM Satellite Radio這樣的公司都為給汽車增加衛星服務做好了準備。在過去的兩年里,該公司推出了NavTraffic衛星服務。通過這項服務,當前的交通狀況就可以顯示在汽車導航系統的地圖上。這項服務的價格是13美元/月,本田公司的2005 Acura RL車型率先采用了此項服務,目前尼桑公司的2007 Nissan Altima等車型也采用了NavTraffic服務。
在今年的美國消費電子產品展上,XM Satellite Radio公司又推出了類似服務,新服務提供天氣信息,暫定名為Weatherlink。通過Weatherlink實時提供的天氣信息必須高度準確,以防發生意外事故。Weatherlink服務將由汽車制造商提供,并通過手持裝置顯示信息。
Google和其他一些公司也開發了類似技術。在2006年的美國消費電子產品展上,Google和大眾汽車公司宣布,合作開發未來的汽車導航系統。這種導航系統顯示Google Earth提供的三維衛星地圖。
Google、大眾汽車以及芯片制造商NVIDIA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衛星照片提供逼真的地形圖,并實時提供交通流量、道路和天氣信息以及“個性化內容”。有了這樣的信息和圖像,駕駛員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身處何地,以及如何擺脫不利狀況了。Google和大眾汽車表示,這種導航系統不久后就會出現在展銷廳中。
從下述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未來發展的端倪:Google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軟件工程師合作,為卡特里娜颶風救援人員提供了受災地區的航拍地圖;Google從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獲取航拍地圖,并將其疊加到衛星影像和其他地圖上,幫助緊急救援人員和房屋主人更好地了解損失情況。據消息人士透露,微軟也正在研究用于汽車的類似技術。
保障安全
大多數汽車制造商都在引入新的安全保障技術,通過各種各樣安裝在汽車上的傳感器和雷達實現安全保障目的。沃爾沃等公司銷售的汽車都配備了盲點信息系統,通過安裝在汽車側面的雷達,盲點信息系統可以檢測到在盲區中行駛的汽車。一旦盲區中出現汽車,該系統就會自動打開裝在汽車后視鏡中的LED警示燈。類似地,防撞警告系統利用傳感器檢測前方車輛的速度。如果前方車輛突然減速,那么防撞警告系統就會觸發本車的剎車系統。
戴姆勒克萊斯勒等汽車制造商正在開發電子穩定性程序,這種程序通過汽車上的傳感器可以檢測到車輪打滑、路障等情況,也可以檢測出車輪轉速,這樣駕駛員就可以決定如何進行牽引控制。例如,傳感器檢測到輪胎在雪或冰上空轉,那么電子穩定系統就會自動改變節流閥的壓力,以幫助駕駛員正常駕駛。
專家認為,自動的汽車應急剎車系統也可能在下一代汽車中流行。汽車上的雷達傳感器將掃描前方路況,并檢測障礙物和駕駛員踩在剎車踏板上的壓力。如果出現緊急情況而駕駛員沒有行動,那么汽車會自動剎車或突然急轉彎。不過,在發生緊急情況時,汽車能夠自己采取行動也會帶來一些惱人的法律問題:一旦發生事故,該由汽車(廠商)負責還是由駕駛員負責?
沃爾沃的安全概念車體現了更加前衛的思想。這種車中帶有能夠置放小型個人數字助理的插座。司機可以將方向信息或個人醫療記錄裝載到個人數字助理中,發生事故時,這些信息可以上傳以供急救醫師使用。
汽車通信
在未來7到10年內,可能出現一種沿路邊部署的網絡,汽車可以連接到這樣的網絡中。這種網絡從理論上來講,可以通過電子信號向汽車提供道路封閉、惡劣天氣、交通堵塞或交通事故信息。
另外,幾乎所有的大型汽車制造商都在研究用于汽車間通信的短程無線通信系統,這些系統使用專門的短程通信技術,當撞車等危險迫近時,會自動向司機發出警報。
這種短程無線通信系統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車頂的GPS天線接收其他汽車所處位置的衛星信息,車頂的無線天線接收100多個車內傳感器發出的信息,其中包括速度、剎車和轉向信號等信息,計算機系統將這些數據整合在一起并向外廣播。
方圓1/4英里以內的汽車如果配備了相應設備,就能接收上述廣播信息。為了確保不泄漏個人隱私,這種廣播信息中不包括汽車標識碼或個人信息。同時,汽車中的軟件則不停地計算其他車輛的位置和速度。例如,通用已經測試了配備在其Cadillac STS車型中的通信系統,這一系統采用了通用專有的“威脅評估算法”。該算法可以處理來自GPS系統和汽車計算機網絡的數據,以及來自其他汽車的信息,并根據計算結果發布警報,以防止發生撞車事故。
美國加州和其他州政府也在推動沿主要道路部署網絡的工作,這種網絡可以和汽車導航系統通信。但是在汽車間通信技術獲得采用以前,公眾首先必須接受這種技術。盡管在危急情況下這種技術是有用的,但是由于不斷地向外發送汽車的位置信息,因此它也可能導致隱私泄露。專家們認為,讓個人信息和汽車GPS信息相互隔離,應該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編輯點評
近年來,我國的汽車電子產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這種進步并非體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整車配備了車載音響或是車載電視等娛樂設備,而是許多國產汽車配備了衛星導航器,以及動力傳動系統的綜合控制(PCM)、制動防抱死控制系統(ABS)、牽引力控制系統(TCS)、驅動防滑控制系統(ASR)等技術。對于駕駛而言,這些產品和技術可以讓行車過程更為順心,更能夠在千鈞一發之際,有效地保護駕駛者和乘客的生命安全。然而通過此文,我們卻遺憾地發現,國內廠商在汽車電子和安全導航方面的理念似乎又被拉開了一段距離。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文中的有些思想過于超前,不過它們仍然值得國內整車和汽車電子廠商廣為借鑒。(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