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盡管iPhone一經推出就受到眾多追捧,但蘋果這種“研發產品時不傾聽用戶需求,閉門造車,直到產品發布后才去傾聽用戶聲音”的做法很難取得成功。
現在,正是小型設備大行其道的時候,iPhone閃亮登場了。當我們拆開包著高科技產品的節日禮物時,常常會出現蘋果的產品。在新品云集的消費電子展盛大召開的同時,價值500美金,集手機、iPod和無線網絡瀏覽器于一體的iPhone,搶走了其他所有產品的風頭。
真的像上周Steve Jobs在Macworld展覽會上說的那樣,iPhone有很多創新的特點嗎?我想不是吧。其實大多特點都已經以各種形式發展幾年了,蘋果只是把它們放在一起而已。
那么,又是什么使iPhone——這個完全不適用于IT公司的玩意兒——成為如此受人關注的“充滿創意的產品”呢?
寬屏隨身媒體播放器?已經有人做過了。掌上網絡瀏覽器?也有人做了。Quad-Band GSM手機?也有了。只要是你能想到的,相機、Wi-Fi、藍牙,都已經不再新鮮了。即使Jobs大力宣揚的觸摸屏手機界面也早在2001年就出現了。
不錯,蘋果擁有所有這些特點,而且還加上一些諸如“pinch”之類的小功能來放大網頁。但最主要的是,蘋果集合了一大堆現有的功能,然后把它們打包放進一個新產品里,而且似乎做得比以前更為出色。
但是,蘋果能否肯定用戶會接受iPhone呢?不。Jobs在上周宣稱它要推出三款新產品,但實際上最后只拿出了一樣東西時就等于已經承認了這一點。
毫無疑問,那些為研制iPhone而努力了幾年的人們認為他們已經創造出了一個完美的全功能產品。它高貴、時尚,但即使是這樣的產品,其真正的意義和未來也還是掌握在用戶手中。
也許用戶只是覺得這是世界上最棒的(也是最貴的)iPod; 也許他們主要把它當成完美的口袋網絡瀏覽器;也許蘋果的聲望足夠得高,以至于用戶真的想把它當成一部500美元的手機。
最可能的是,早期的iPhone用戶將混搭所有這些功能。他們會慢慢發現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沒用的。他們會發現連iPhone的設計者們都沒有意識到的功能。
一年之后,那些早期使用者們將清楚地告訴蘋果下一步該推出什么樣的產品——究竟是大屏幕iPod,而且僅僅是一個iPod,還是一部增強版的網絡瀏覽器或手機。
對蘋果來說,用戶對iPhone的認知和定位如同一場賭博,同時也是一個機會,可以使用戶告訴公司產品的優點是什么。傾聽用戶的聲音不僅僅是一個好舉措,而且還十分重要。這樣蘋果才知道如何取得成功。
那么,為什么這樣的模式我們不能接受?
在IT界,我們需要傾聽用戶的聲音。要想成功,我們必須關注用戶究竟在用我們發布的軟件和硬件做什么。只有他們才能告訴我們系統中那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也只有他們才能向我們展示我們不可能發現的缺點和優點。
但是我們無法花上幾年的時間開發一種將所有功能都集合在一起的產品。我們經不起只能等著用戶來評判所帶來的風險。我們更不能先把一個系統丟給用戶,然后再研究我們的做法是否合適。這樣的風險太大了。
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減小這樣的風險——依靠原形,用戶輸入和反饋,在我們開發系統的同時進行實驗。當然,我們知道什么是可行的。這還不夠。我們要知道用戶會用它來做什么,而且越早越好。
我們能夠在開發出高貴、時尚的產品之前就知道用戶的需求,而且我們必須這樣做。
現在,我們都在追捧蘋果耀眼的新產品,但要記住:iPone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也可能一敗涂地。沒有人敢打保票。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iPhone的模式完全不適用于IT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