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或者關注中國現代文學的人,多數習慣了優先接受既有文學史必定要排列出來的一些權威作家,他們的作品與文學活動被認為是“偉大的”,起碼也是“重要的”,“魯、郭、茅、巴、老、曹”的作品沒有太大爭議地成為現代中國文學的典律。如果有一部文學史列出韓邦慶、李伯元、李涵秋、徐枕亞、包天笑、周瘦鵑、向愷然、程小青、張恨水、還珠樓主、秦瘦鷗一系列作家的作品,用他們去和上述另一系列抗衡,它必定是一個“另類”,如果“不幸”地讓這樣的文學史成為“另類典律”,倒是值得讓學界人腦筋為之一振/痛的。我們剛剛有可能與這樣的著作打個照面,它就是范伯群教授的插圖本《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
“通俗”大眾的文學與“精英”文學歷來不被置于同一視域中。即使現代文學史的研究家們提倡“重寫文學史”,以一群通俗作家為主體的文學史也是出乎意料的;即使是態度開明的文學史,容許通俗小說“聊備一格”地占據有限的章節,也仍然是把它們置于邊緣,絕對不可能讓其占據主流。范伯群教授的工作是將邊緣上的人們作為主體來呈現,一本近八十萬字的皇皇巨著告訴人們:邊緣上人滿并且足以和主流相當。憑什么讓這些人的那些作品入“史”?合法性在哪里?它如何與既有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對話,回應已成為“典律”的研究法則與格局?如果承認了這樣的文學史的合法性,甚至賦予它一個與權威相當的地位,將會對現代文學的研究產生何種影響?
插圖本《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是一本文學/文化生態史,不同于既有的現代文學史的以“觀念”統帥作家創作的格局;它又是一本通過文人生產進入文化市場與讀者互動的歷史,沒有了既有現代文學史的現代革命的歷史面向。前者呈現了更完整的歷史生態,后者則是以一種文人/市場的文化偏至替代、彌補革命意識形態的偏至。這二者的結合給文學史研究增添了文化研究的質素。
《春秋》以降的理想治史方式是秉筆直書,“直”陳歷史生態也應該是一種,但是我們所見的文學史,絕大多數都是觀念的產物。秉承著各式意識形態觀念,治史者可以筆下超生,也可以下筆草菅人命。治文學史者為凸現一種文學意識,就得讓一批文人和曾經有過強盛生命力的作品銷聲匿跡。晚清以降的中國現代通俗小說,很長一段時間已經被部分人診斷為死亡,在文學史中注銷了身份。范教授要起死回生,要恢復、正視歷史生態,他心目中的現代文學“良史”是精英與通俗文學的“兩翼齊飛”。他的插圖本《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剛剛亮出了一個豐滿的翅膀,他心目中的另一個翅膀是既有的文學史、還是另外什么模樣,翅膀與軀體(它又是什么?)之間如何設計,還不容易想象。
范教授的文學史綱目設計中見不到“思潮、運動”的字樣,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文學報章刊物的一潮又一波,在波瀾激蕩中活躍著一群又一群的寫通俗小說和其他通俗文類的文人,呈現著一批又一批的通俗文學作品。在難以計數的小報與刊物中尋找代表,以其為時間標識,這樣的歷史時段的安排舉重若輕,但是其間還有斟酌思考的空間。通俗文學作品歷來受訾議者主要在“意識”,與既往歷史書寫中的主流之間的最大的舛錯也在“意識形態”的認同,通俗作家中的大多數也在力求“改良”(但不能否認有人改而“不良”)。對現代文學精英與通俗的區分,范教授擇其大而別之,稱:“借鑒革新”與“繼承改良”。我看前者擅“興風作浪”,后者善“隨波逐流”。對隨波逐流的通俗小說家的歷史安排,借刊物的興滅起落來標識,確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這個選擇難以審慎區分、明示各階段作家之間的良莠不齊,正如觀念變革難以統率所有作家的活動一樣,有一利必有一弊,文學史不好寫、不易寫,在通俗文學與精英文學正是一樣的。
報章刊物的時段標識之外,如何處理文學史中的“人”與“作品”的論衡、“史”的脈絡與作品的賞鑒、文人群落與小說類型,是頗費周章的。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通俗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作家流品溷雜,其占最大比例的通俗小說內部的類型邊界就不很清楚。文學史不是錄鬼簿,必須考慮擇錄標準與典范性。范教授歷經二十五年的研究,大量資料的收集編撰,領導一個群體進行數十位通俗作家的《評傳》研究,先期《近現代通俗文學史》的群體切塊分割、總成,退休后近五年又全身心浸潤在各大圖書館的通俗文學珍藏中(其時,范教授常常言必宣稱要“憑史料說話”),才有今天的水到渠成。如果把這部文學史比作一幅水墨巨軸,范教授心中的山水布局、草木屋舍、線條墨色、款識安排早已成竹在胸。僅說通俗文學社團青社和星社成員,其于第三波期刊《新聲》、《紅雜志》、《紅玫瑰》、《禮拜六》、《紫羅蘭》、《小說世界》的主編、主撰職責,其在這些刊物上發表的重要作品的關系就紛紜糾纏,范教授的敘述舒徐卓犖、落落大方而又井井有條。這樣的歷史敘述,決非一蹴而就。
其歷史脈絡的顯幽曲直既顯示著古今、現代性的貫通豁達,又謹小慎微。為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確立現代通俗小說的開山地位,其中包含的“晚清”與“五四”的先期與承續的現代性命題;寫情小說與哀情小說與“五四”小說的個性解放與婚姻自由之間的關聯,與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討論之間的相互呼應,都是文學史“重寫”的著力處。“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第一波”、“第二波”與“通俗期刊第三波高潮”之間的連貫與嬗變,線索自然明顯,但是敘述嬗變的審慎更為重要;其“二十年代狹邪小說‘人情’、‘人道’化的新路”,更是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明代以降人情小說、言情小說的路向上前行拓展。從通俗小說受外來觀念影響的“改良”到“張愛玲小說的超越雅俗與融會中西”(十九章一節),范教授既將一部文學史做得“改良漸進”、一氣貫串,又注意著通俗小說的現代性的呈現方式。二十年代社會小說作家群“為都市傳真留影”(十二章),偵探小說的中國化則“吹來一股‘科學’、‘人權’的新風”,通俗文學的指歸也在“現代”。我應該沒有說錯,范教授的“兩翼齊飛”論也內蘊著一個“殊途同歸”的判斷呢!
以文學史的史論結合的方式論,范伯群教授也處處顯示其識見不凡。“都市鄉土小說”的定義命名、概念內涵的揭示,其與魯迅、周作人、茅盾對鄉土文學的發明之間的一致與豐富、拓殖,顯示了論者在“雅俗”兩端都下過真功夫。而“黑幕”與“黑幕小說”的辨異,“黑幕”與“問題小說”的相關的處理上,處處見出敘述討論的科學態度與求真精神,更甚者是與美國同時期文學“揭黑”的平行比較,簡直是一篇比較文論,在擊節嘆賞之余,不由地要問:“史”中可否容納這么大的“論”的空間?難說這是否用力太過,但總是難免不落痕跡。若論痕跡著明者,要數“‘立雪’宗將門下的白羽之武俠小說”(十七章一節),范教授著力強調宮白羽謁求魯迅,除了強調通俗小說家宮白羽真正有所師承而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雅俗之間也!當新文學已經成為傳統的時候,通俗小說家也在精英文學傳統內汲取營養。強調宮白羽這一事實,只為出示證據給鄙薄“俗”文學者,不好隨便說話!
這部文學史不以人名章,或者說沒有專章作家,專節敘述的作家也只是以特色為標志。敘述的作家不代表觀念符號而是行動著的活人,他們絕大多數是平凡的文人,但卻面目各別。文學史中很久難得見到活人了,文學史中寫出一批活人來不是一樁容易事!除了告誡自己不把人寫成觀念符碼以外,歸因如下:第一,敘述者是性情中人,所以注重作家的性情,即使那些有煙霞癖的、出入平康的作家,也不為之諱,他們本來就不是“偉大的”;第二,現代歷史的寫法注重分期,但是范教授也注重中國的“史傳傳統”,所以“史”中有“傳”,畢倚虹、何海鳴、向愷然、姚民哀作為傳主,都能在紙上活起來;第三,范教授長期生活在蘇州,蘇州曾經是通俗小說家生活的大本營,這些作家幾乎沒有與他隔著一代以上的,他與許多作家的第二代都有過聯系;第四,范教授對“文字勞工”的勞動有一種尊重,自身經歷使他對被意識形態貶斥的人有一種惺惺相惜,不愿意讓活人為意識形態符號框范。這批文人,從科舉不得意的、由科場中抽身而退的,到秉承新舊文藝雙重傳統的,他們從讀書人到寫書人的經歷是中國一個特殊人群的生命歷程,范教授給予他們同情之理解。文章不是無情物,文學史也不應是無情物,文學的生態本應包括文人的情感活動,這是一本有“情”的文學史。范教授的學術生涯差不多一半付與了通俗文學,學術對象與學術生命聯系如此之緊密,焉得無情!
這批文人是生活在文化市場上的,寫出文化市場與作家的互動關系的歷史,應該說是范教授先拔頭籌。文化市場上鬻文為生的文人,閱讀消費的讀者,經營、編輯刊物者構成的文化生物鏈條使這部文學史運行得生機盎然。文人如何由報人而成為職業作家,閱讀消費的趣味及時尚如何被培養起來,讀者對作家的要求,他們之間的互動過程與典型的范式,對上述種種的敘述,沒有一部文學史能夠如此主動自覺。這部文學史中有兩個突出的人物值得多說兩句:一個是書業出版的經營者沈知芳,一個是編輯與作家雙重身份的周瘦鵑。沒有沈知芳,第三波通俗期刊的繁榮就缺少了標志性人物。因為他而拉住了嚴獨鶴、趙苕狂等編輯家,世界書局和《紅雜志》、《紅玫瑰》等才會形成通俗閱讀的時尚;因為他而挖出了臺柱人物平江不肖生,拉來了北方的張恨水,一個奠定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基石,一個把社會言情小說推向了峰巔,小說家自身也紅透了中國的南北世界。周瘦鵑的翻譯因魯迅的賞識而受獎,他編輯的《紫羅蘭》雜志推出了“一鵑”系列的小說作家作品,更在后來為張愛玲出現在中國文壇發揮了作用。周瘦鵑自己的文人情調,風雅趣味更是一個特例。刊物的編者、作者、讀者使這部文學史得以三足鼎立。
我們不得不非常遺憾地承認,一度被我們認為是“典律”的現代文學史的權威性早已動搖,我們一時又找不出堪稱典律的新論述。山窮水盡中不期而遇插圖本《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它的論述對象、編撰方式、歷史脈絡等等,無一不顯得另類,其間有許多成分卻又是真正的歷史論述,它的“另類典律”的身份恰恰構成對原以為是典律的文學史的爭議性的回應。中國近五十多年的人文研究中的典律真是太少了,“另類典律”的生成也許正是促生典律的前奏。我們在一個無從產生大師的時代里呼吁大師,倒不如在爭議中呼喚典律。在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史的有文學/文化自覺的教師們,其實都有把文學史教成了“文學死”的感受,何不在另類中尋找生機呢?
這部文學史的生產過程本身也有點另類,它是由一個退休的教授獨立寫成的,其間寓有深意。我已經習慣看到,“退休”常常是真正工作的開始,我們熟悉的另一個老師譚佛雛先生的《王國維詩學研究》也是退休后完成,并且成為北大出版社的經典書目。一個在職的教授,往往會因為體制任務疲于奔命,把完成個人學術事業的精力消耗在注定沒有成果的公共事務中。這讓我們不由地羨慕范教授的退休生涯,為什么不能在沒有退休的時候,把教授們的生產力解放出來呢?獨立著述,本來是人文知識分子天經地義的工作。但是,我們也習慣地常見群體合作的科研成果,恰恰是范伯群教授,他在退休前承擔過種種重大項目,他也主編過通俗文學史,但是其心愿規劃仍然是“獨立”寫出這本文學史。他最大的感受首先應該是獲得了主體的獨立性,沒有成為種種既成觀念的俘虜。我們可以在各章中找到整節的作品的細讀分析,這種寫法也是另類的文學史寫作,但是讀這種內容一點也不空洞乏味。讓細讀賞析回歸文學史的寫作與教學,正是挽救文學于既死的方法之一。
范伯群教授這部著述的文化生態的獨特性可能比文學賞析更重要,沒有專章論述作家,卻有整整一章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電影熱與畫報熱”(十四章),真是別開生面!全書三百多幅圖片呈現的“如畫”的、“如在目前”的歷史感受,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圖志。感性的歷史畫面的呈現,獨立的理性個人判斷的提出,二者相得益彰,起碼這一點就是獨特的。我們真正需要這樣的“另類典律”!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范伯群著,北京大學出版社二○○七年一月版,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