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文、黃永玉畫的《天下有道》(載《讀書》二○○七年第三期),說也說得好,畫也畫得好。看來令人莞爾。其實,嘴巴是封不住的?;蛴貌鹱址▉斫庾x“和諧”,就是“有飯吃”(和),“有言發”(諧),甚妙。從“和諧社會”到“和諧世界”,這一陣子,“和諧”一詞頻頻映入眼簾。
不過,四益先生一文略有微疵。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語不出于魏征,乃出于召公?!秶Z·周語》中有《召公諫厲王弭謗》文,文中述周厲王得衛巫,“使監謗者”,結果弄得天下一片恐怖,“道路以目”。為此召公諫之曰:弭謗(杜絕批評),“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當然,對召公的這番苦口婆心,厲王根本聽不進去。到頭來,沉默的大多數憤而爆發,厲王從此流放。
我經常跟學生講這段課文,為的是“以史為鑒”。而今,時尚強調弘揚傳統,我以為像這類名章警句實在應該抄下來置于執政者座右以為銘。廣開言路,以個人言,不至于被“流”;以國家言,則不受折騰。如是,則吾儕百姓,額手稱慶,“幸甚至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