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12月那個潮濕、纏綿、渴望陽光氣息的冬季里,我應邀觀摩了一次在濱海城市寧波舉行的《超越文叢》詩歌研討會。這套文叢包括張文斌的《遺失在風中的歲月》、黃港洲的《激情沖浪》、李全平的《滂沱》、陳海勇的《遠近》、黃洪光的《春服既成》、姜宇清的《伙伴》和錢利娜的《離開》等七部詩集。出席研討會的嘉賓有很多是活躍在詩歌前沿的評論家和編輯家,身邊比較熟悉的面孔有寧波文壇的幾位作家和詩人如榮榮大姐等,他們作為主辦方在忙著張羅會場上的的一應事宜。鹿澗中,研討會上一閃而過的身影;充滿陽光,一位清新明麗的陽光女子;四明過客,《寧波日報》的現場記者,一襲紅衣,引人注目;全一和戎道者,帥氣的當代青年詩人。這些原先只在網絡上見過的名字,如今就這么真實地呈現在我眼前了。
研討會主持者、寧波文聯的黨組書記李浙杭先生作了一個精彩的開場白。浙江省作協主席黃亞洲先生則從詩歌的發展以及省內長篇小說和兒童文學作品問鼎國家級文學獎,其它體裁的文學作品尚與魯迅文學獎無緣的遺憾,希望詩歌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期待寧波詩歌創作的進一步發展,他講話中點到的寧波詩人名字有榮榮、俞強、高鵬程等;《詩刊》下半月刊的主編林莽先生、《詩歌報》的主編王明韻先生則詳盡地分析了這套叢書的特質與內涵;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吳思敬先生在對叢書中的所有作品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要求。
會議在著名詩評家沈澤宜的發言中進入高潮。沈老的感覺是寧波作為沿海港口城市,經濟的發展的確在推動著文化的繁榮,他為這套叢書的出版以及得到眾多專家的一致好評而高興,與此同時,他又用極其尖銳的語言闡明了自己的觀點,比如怎樣才能將詩人的小情感和小愛提升到文學的大愛中來等等。總而言之,這是一個不缺乏激情的年代,缺少的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的高度。
著名詩人柯平的發言非常獨特,他用“詩歌的聲音”對叢書進行全方位的點評。他所“聽”到的陳海勇的《遠近》是一種不確定的聲音,有著商人與詩人的雙重意念;姜宇清的《伙伴》是一種老師給學生下評語的聲音,言簡意賅;張文斌的《遺失在風中的歲月》是一種以公務員的身份所發出的聲音;李全平的《滂沱》是一種有條理的聲音,盡可能地增大自己的能量;錢利娜的《離開》是一種夢囈者的聲音,以女性觸角審視著生命的火焰;黃洪光的《春服既成》是一種自說自話、性感的聲音;黃港洲的《激情沖浪》則是一種時代代言人的聲音。他們為讀者呈現著多元共生的詩歌形式。
以詩歌的名義,對《超越文叢》進行研究與探討。憂郁的、孤獨的詩人,在風花雪月的幻夢之外,把質樸和率真留存在我們的心間。詩歌的創作離不開詩人自身生存的土壤,他的經歷,他的成長心路歷程構成了吶喊、憤怒、愛與哀愁的本質與濕度。在物質充斥頭腦,精神相對匱乏的今天,能夠潛下心來寫作,給自己給他人展現安靜的、獨立的思想,是詩歌純粹、燦爛的前景所在。作品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或者專家的爭議,這本身就是詩歌存在的力量。詩歌永恒的主題是對愛情的歌唱、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文明的觀望。我感謝這些自由歌唱的靈魂,并以詩歌的名義,期待著下一個更為精彩的時刻的到來。
三十女人
每逢周末,我就得送女兒去市里的青少年宮參加舞蹈培訓。
炎炎夏日里,一路上,孩子興高采烈地說著話,不時的問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看著她那天真爛漫的笑容,我不由得感慨萬千:孩子長大了,可我,作為她的母親———一個年屆30的女人———除了給予她生命之外,還曾帶給她什么?
在20歲的花樣年華里,我曾夢想能夠跟心愛的人一起度過人生的風風雨雨,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共建愛的小巢。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真正的步入婚姻殿堂之后,昔日的花前月下和甜言蜜語已經被繁瑣的家務勞動代替,全然沒有了談戀愛時的心情。動輒心生埋怨,甚至因為一點小事惡語相向,互相傷害。有時候,我也在責問自己:這是怎么了,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習慣了被愛,習慣了索取,沒有習慣的是包容與忍讓。對于一個陌生的路人,我們會禮貌地相讓;對于一個素不相識的網友,我們也會客氣的道聲“你好!”然而,面對自己身邊那個朝夕相處的愛人,我們卻變得沉默,變得漠視彼此心情的變化,變得吝嗇于表達一句“親愛的,你辛苦了”那樣的話語。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我們在為人父母的同時,孩子那雙渴望溫暖和溫情的眼睛讓我明白了自己應該承受的責任。
依稀記得李玲玉的歌聲。
那好像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那個年代,有人評價說她的歌聲里流露著一種怨婦的情緒,因為那時的她剛剛走出婚姻。也難怪當時,像青蘋果那般青澀的我是無法去體會李玲玉歌聲中所傳達的那一種復雜的心情的,時至今日,偶爾想起,才明白緣份已盡,如今充塞在我心間的,只有對生活的種種無奈。
在我30歲生日的那一天,朋友送我一本名為《三十女人優雅的生活》的書。書中對于30歲女人所面臨的婚姻、愛情、事業問題給予了解析,告誡這個年齡的女性理應坦然面對歲月留下的痕跡,正視并且相信自己在扮演妻子、母親的角色時能夠負起重擔,以優雅的姿態接受人生的又一挑戰。
所謂優雅,我想,一定是如同我們希望男人應該有紳士風度那樣,是一種品學修養的體現吧?是一種在經歷了歲月的磨煉之后,從女性的心靈里洋溢出來的一種氣質吧?我想說的是,三十女人在相夫教子,成為賢妻良母的同時,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一個人或許一輩子平淡,無所作為,但是,如果沒有了夢想,人生也就失去了追逐的意義。三十女人也會有愛———那是一種在褪盡了少女的青澀之后,遭遇心儀的男人時的一種欣賞和默默的觀望。三十女人也會被感動,孩子甜甜的笑臉,愛人溫馨的問候,一切煩惱會在剎那間煙消云散。30歲的女人,能夠坦然面對現在,從容面對未來。她們或許嫵媚,或許沉著,她們裝點著絢麗多彩的生活。
漫畫家朱德庸曾經說過:一個女人所擔心的事有兩件,一件是卸妝,另一件是年齡。
說到卸妝,倒是讓我想起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外貌美僅僅能夠取悅一時,內心美才能歷久彌新。”經歷生命長河的洗禮,三十女人擁有了屬于自己年齡的嬌媚與柔美,自信、充實的生活讓她們具有了典雅的氣質,她們擁有了真正意義上溫暖、安定的家和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她們在思想上逐漸成熟,不再隨波逐流。她們在有了對自己和家庭的一份責任之后,女人天性中的柔情才被充分調動出來。成熟,是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線。于是,生活因為有了女人而明媚。
對于年齡來說,我想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因此大可不必太在乎。我身邊的同事,那些新分配來的大學生,他們每天討論的是《武林外傳》,見到我時會說一句網上流行的語言:虹姐,我看好你哦!我羨慕他們年輕的生命以及無憂無慮的生活,只是,那些歲月,我們已經經歷過。我想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會有自己肩負的使命,三十女人,自然有自己的生命本色。不再盲目地付出,遇上問題也不會輕易地退縮。在從少女到少婦的轉變中,我們成長著,我們經歷著,我們也在收獲著。
如果說二十女人是一首朦朧詩,那么三十女人則是一篇形神兼備的精美散文。歲月的流逝使容顏慢慢變老,但內心卻變得更加善解人意,因而舉手投足間方顯風情萬種———就像綻放的玫瑰,充滿了成熟的韻味,那一種曲徑通幽般的美麗或許更耐人品味。
當我審視今天的生活,感懷那一低頭的溫柔的同時,我知道:三十女人,因為經過愛的旅程,所以懂得珍惜,懂得愛,懂得生活。
“四個人”的約會
這是一個聽來的故事。
那一次的“韓國五日游”,所經歷的種種大多已經忘卻,但導游講述的那個關于“四個人”約會的故事,卻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直有幾許感慨,幾許無奈,幾許苦澀在心間。
話說在南朝鮮與北朝鮮尚未分離時,南北都有著很多家庭在幸福地生活著。可是,隨著戰爭和南北分裂,他們之中的許多家庭被迫分離。
光陰荏苒,日月更替。當歷史的車輪行進到終于能讓南北兩地的人民又可以互相往來時,與昔日戀人的約會也就變成了兩個家庭的約會———這就是“四個人”的約會的歷史背景。
我想,再次見面對曾經深愛的人來說,既是企盼,也是一種近乎絕望的等待。
一份甜蜜的感情是讓人刻骨銘心的,也是人們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愛是關懷,是希望,是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四目相望,無言的訴說,別離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見面時的淚眼相向,很多的話語不知從何說起,唯有心里默默地思念。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足以讓人想念一生一世。來不及看看彼此的白發是不是增添了許多,一句“親愛的,你瘦了!”讓飽受相思之苦的戀人感受到的不僅是溫暖,也有對于世事無常的感慨。曾經擁有卻無法續緣———我們在電視畫面里經常見到的南北朝鮮男男女女悲歡離合的鏡頭,是那么的令人感動!而實際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卻常常讓人尷尬———當她看到現任丈夫以前的愛人,如今卻成為了自己以前男人的現任妻子時是多么的滑稽,兩兩對換,是怎么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這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局面,對于兩個家庭來說,付出的實在太多。
約會在我們的眼里是讓人難以忘懷的。能夠與心上人相見,訴說相思之苦,不論時間長短,即便如牛郎織女般的鵲橋相會,其等待也應該是美麗的。但有些等待更多的卻是苦澀,比如這里所說的“四個人”的約會,因為即使與自己日夜思念的人相見了,那也只能像是處于夢境中。一回到現實,仍然要與別人的愛人繼續生活在一起,而自己的愛人也要選擇跟別的人一起去生活,這是多么悲哀的事!
我想,歷史總是順著它固有的規律在那里前進著,而生活在其中的個人因其生命的短暫卻有可能成為犧牲品,就像一個國家的興衰會影響一個個小家庭的生存一樣,原本讓人慶幸的婚姻也有可能成為一種追憶。
時至今日,很多的家庭正在經歷著這種四個人約會的煎熬。他們別無選擇,唯有以偶爾的聚會抹平心靈的憂傷。他們承載著太多的無奈,而這無奈中包含著對愛的執著。朝鮮的南北分離的故事讓人哭泣。面對淚水,人們總是顯得那樣的無助和無奈!
三十年前,你從柳樹梢頭望我,我還年少,你圓,人也圓;三十年后,我從椰樹梢頭望你,你是一杯苦酒,你滿,鄉愁也滿。鄉愁是對親人不盡的思念,是來自遠方一聲久違的問候,是幾回夢里欲說還休,是無言獨上西樓!鄉愁是童年的故事,是一首古老的歌謠。似乎早已忘記,風起時卻又涌上心頭!……很多的歷史原因造成了今天分離的局面,我們期待骨肉能夠早日團聚,我們更希望“四個人”約會的悲劇不再重演。
【責編 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