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方出版社出版了王彬先生所著的《胡同九章》一書,反響不錯。有評論文章說,此書是第一部從井田制的角度討論北京胡同的著作,從而使胡同研究進入了理論層面,令人欣喜。
眾所周知,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經濟形態(tài),孟子的解釋是:“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一平方里(此處指周里)的土地為一井。一井九百畝,井的形狀是正方或者長方的,在一井的土地上劃出九等份,每一份便是一百畝。中間的一份是公田,其余的八份是私田。每一戶農民擁有一百畝土地,八戶農民便擁有八百畝土地。春耕的時候八戶農民首先要耕種公田,之后才能耕種自己的土地。秋收也是如此。《詩經》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便是那個時代的經濟制度在詩歌中的曲折表現。公田的主人是誰?奴隸主?還是農奴主?史學界有不同的詮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在九百畝的土地上劃出九等份,那么,表現在漢字上,必然是“井”的形狀。這樣的土地制度被表述為井田制,也就可以理解。為了耕種與管理,在井田制的土地上,農民要規(guī)劃道路,挖出溝渠,定出邊界。井田中的道路,南北稱阡,東西稱陌。這一土地制度,反映在當時的城市建設上便是王城思想。簡單地講,王城是正方形的,在王城中規(guī)劃出九等份,中間的一份是宮城,是周天子居住之處,相當于井中的公田;其余的八份是里,居住百姓,相當于農戶的私田。為了方便居民出行,在王城中自然要構筑道路,東西方向的稱經,南北方向的稱緯。這兩種形態(tài)的道路是王城中的干道。同樣,在百姓所居住的里內也要開辟道路,稱巷,是王城道路網絡中的支路。這些道路:經、緯、巷,相當于井中的阡陌。元以后,巷,這種微細的道路形態(tài),在大都被表現為胡同,明清以后演變成北京舉凡小的道路的代名詞,成為北京城市建設與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這個基礎上,王彬又從起源、布局、要素、功能、景觀、色彩、名稱、人物、文化九個方面對胡同進行探討,把北京的胡同研究推向深度,得出了不少新的結論。比如,關于胡同文化問題,他認為,胡同中的門聯(lián)是研究胡同文化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窗口,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忍讓、善良、厚道,祈盼國家太平、家庭和睦,視讀書為最佳境界,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用玉石的貞潔與黃金的貴重表示道德對于人性的重要” 則是北京胡同文化的傳統(tǒng),可惜這樣的文化精神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之下日見菲薄輕微了。
王彬認為,井田制在后世被傅會了許多神秘色彩而以九宮格的形式出現。西周時期的王城是九宮格,元朝的大都是九宮格,進一步,王彬認為北京的四合院亦是九宮格。易而言之,北京的四合院也是井田制的產物,在建筑布局上亦可以劃為九份,只是中間的庭院相當于公田。這樣他便第一次從理論上解釋了為什么北京四合院中的庭院基本是正方形,而不同于山西的窄院。他說:“從辯證法與歷史發(fā)展觀的角度,在時間的長河里,不存在永恒。但是,對于好的、優(yōu)秀的事物,我們總是希望盡可能長遠地保存。毫無疑義,四合院是北京的傳統(tǒng)民居,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精華,也是北京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它,它的命運,它的興衰,給以更多的關愛,總是應該的罷。”遺憾的是我們對此認識不足,隨著北京的城市改造,大量的胡同與四合院被拆除了,故都風貌受到嚴重的破壞,從而不僅引起專家而且引起廣大市民的關心與憂慮,而《胡同九章》的出版筆者以為不僅展示了北京城市地理的最新成果,而且還會再一次引起人們對如何保護北京歷史風貌與現代化建設問題的思索。
《胡同九章》王彬著 東方出版社 2007年1月 定價: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