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躍起的中國,成為世界的焦點,毗鄰而居的韓國,趕在中國與世界接軌前,展開了“拼經濟,也要拼文化”的各項大業。在韓劇帶起的“韓流”吹遍全亞洲的同時,韓國政府與民間花了18年時間傾力打造的“坡州出版城”(Paju Bookcity)成為了展現韓國國力和競爭力的另一重要范例。
上世紀80年代末,韓國出版業陷入頹勢,15位出版人在一次登山健行中,聊起出版業的困境,當時49歲的藝術圖書專業出版社——悅話堂的總經理李起雄登高望遠,突發奇想,不如買塊地,一起來改造出版環境吧!他的想法,得到眾人的共鳴,夢想由此起飛。那是1989年。
后來他們看中的,正是京畿道坡州市這塊不毛之地。與首爾相距約40分鐘車程的坡州,是漢江和臨津江兩大川的匯聚地,因為緊鄰與朝鮮交界的38度線,在歷史上飽受戰火波及,至今仍是敏感的軍事要地。當年為了說服政府將此地開放給出版業者使用,李起雄等人四處奔走,兩度前往青瓦臺向總統請命。總統表態支持后,又在游說軍方協助的過程中,屢挫屢戰,同時也面對著同業提出的種種質疑。
占地48萬坪的坡州出版城,以創建“知識與信息誕生的基地”為目標,分兩期工程興建。第一期是將創意、編輯、印刷、裝訂到物流等出版產業鏈各環節聚納于此,目前已有150家業者以購地建屋或承租的方式進駐,2007年3月全部完工。第二期重在吸引音像、電影、設計和運動休閑等領域的業者,預定2010年完成。整個計劃意在整合人才與資源,推動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
以尋鶴山為屏障,在漢江濕地上填土建造的坡州出版城,保留了橫貫其中的河流,還有四處可見的原生植物,與結集國內外建筑師規劃設計的一幢幢現代建筑,交融成獨特的景致與氛圍。這圖像已說明,此地是個出版城,亦是建筑美學的展示場,以及自然生態環境都市。
創辦坡州出版城的核心團隊,以建構“國家文化產業基地”的愿景,說服政府出資出地一起筑夢。由李起雄和業者集資86億韓幣,加上政府貸款85億元,興建亞洲出版信息中心,作為架構夢想城市的出發點。
韓國政府并依照振興文化藝術的規定,給予進駐坡州出版城的業者,五年全免、三年半免稅賦的優惠條件。購地建屋的業者,還可申請低利率貸款。官方釋出了誘因,只待業者響應。有些出版社嫌太遠,無意前來;有些出版流行文化書刊的業者,決定在大都會里感受時尚生活脈動;有的公司把總部搬遷到此,首爾辦公地續繼保留,作為與作家、通路聯系的據點。
由于位處軍事要地,限建高度不得超過15米(相當于四層樓),負責經營管理園區的坡州出版城協會和基金會也規定建物外不能懸掛廣告牌,公司名牌統一立于門前,一樓屬于開放空間,作為書或藝術品的展示場域,讓文化藝術的氣息,流動散播于園區內。
目前坡州出版城雛型已現,出版上、中、下游知名業者紛紛落戶于此地,購物商場、健身房、電影院、餐廳及組合住宅等周邊設施,也陸續完成,開放使用。為解決上下班的交通問題,在首爾與坡州間還備有專車接送。據介紹,第二期將加入郵局、幼兒園、運動休閑區等,出版專業學校也在謀劃中。
硬件建設的創意擺在眼前,我們看到所有的事情在建構好的環境、生產線及種種規范下運行,可是感覺上好像少了文化人互動時的溫度和活力。參訪時,還發現印刷廠和紙廠排放的污水,流入了河中,顯然環保措施尚待加強。李起雄強調,現在仍是起步階段,不必急于驗收成果。
事實上,城州出版城已打開了知名度,帶動地方繁榮,成為不動產商努力開發的衛星城市。我們無法預想18年后這里會是什么樣的景象,但可以確定的是,如園區執行長宋永萬所說,當初若沒有一群浪漫、有理想的出版人聚合起來,不會有今日的美夢成真!
18年變化不小,坡州出版城執行長宋永萬表示,當年參與發起造夢計劃的人,有一半已退出,部分中小型出版社無力負擔數十億買地建置的費用而選擇離開,令他感到遺憾。然而也有公司申請加入第二期開發計劃。目前,此地最大規模的公司年營業額是5000億韓幣,小公司約有20億~30億韓幣。
韓國知名出版社Dulnyouk才搬來10個月,總監尹千銀坐在大片玻璃窗前,屋外是一片翠綠。她坦承剛來時,因為距離感導致和作家的互動出了問題,工作效率減低,后來邀請作家前來參觀園區的環境,并加強對外連絡,才恢復正常運作。她說,這里的自然環境極佳,工作時心情愉快,每天來回奔波180公里,值得。
將出版人聚集一地,就能激發創意、提高效率?應邀前來參與出版論壇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趙斌,對此也有疑慮,他說,出版是文化的熔爐,必須靠著同業間經常聚會論辯或分享信息,以激蕩出各種構想。這里遠離首爾文化圈,少了同業的群聚交流,等于悖離出版行業的特性,會產生什么影響,他無法太早下結論,因為“韓劇”造成的效應,已提醒我們不能忽略韓國集體性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