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憩園:有了委屈找老協
7年前,長壽區云臺鎮青云村老支書唐孝舟和村里4個熱心老人發起成立了老年互助協會,協會的活動中心是一間僅16平方米的臨街小店。
然而,協會成立了一年,只有寥寥7人入會。其他老人有委屈、有困難,也不找老年協會,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家務事,自己的困難,外人愿意伸手。
“他們不來,我們去登門!”會長唐孝舟拿出年輕時的魄力,帶著4個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戴上草帽,背起水壺,走家串戶地慰問老年人:“生活困難嗎?兒女孝順嗎?有困難來找老協……”
不久后,一件事情的發生,讓老協贏得了全村老年人的信任。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晨,唐孝舟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誰知,剛打開活動中心的大門,“咕咚”一聲,一個蜷縮著的人倒了進來。
“哎呀,這不是劉培金嗎,大冬天咋睡在門口啊?”唐孝舟趕緊扶起迷迷糊糊的老人,走進屋里。
“唐會長,我……我過不下去了……兒子媳婦都嫌棄我……”一杯熱水還沒喝完,老人已泣不成聲。原來,家住六角寨的劉培金已70高齡,女兒遠嫁后,贍養老父的責任就落在兩個兒子身上。但隨著年事漸高,老人體弱多病,漸漸無力幫家里做農活了,于是兒子媳婦開始滋生厭惡情緒,不愿意贍養老父了。
問清情況后,唐孝舟憑著自己對劉老漢兩個兒子的了解,決定先去找更好說話的老二。吃過早飯,一群老年人攙扶著劉老漢去“討說法”了。
乍見一群老人,劉老漢的二兒子和媳婦先是一愣,隨即冷冷橫了眼:“這是家務事,外人湊啥熱鬧啊?”言語中,對老父親的“告狀”十分不滿。
“老二啊,你爸當年一人種地養活全家,天不亮就出門,天不黑不回家……”唐孝舟不緊不慢地說開了,一群老年人在院壩里或站或蹲,也紛紛勸開了。
整整一上午,老人們將劉老漢辛勤操持的一生娓娓道來,兒媳漸漸沉默了,兒子蹲在墻角,一支接一支地抽煙,似乎回憶起父親當年的辛勞。
“你們也都當爸媽了,難道想娃兒也學你們的樣嗎?再說,你們知道嗎?不贍養老人是違法的!”這時,老漢的大兒子也來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最后,唐孝舟搬出了法律的籌碼。
片刻沉默后,兩個兒子忽然站起身來,沖自己媳婦一聲喊:“快給爸他們端板凳出來坐!”這讓老人們舒了一口氣,他們知道,一上午的苦口婆心,換來了不孝子的回頭。果然,當天,劉老漢就回了家,兒媳為老人換上了干凈的衣服,兄弟倆還商定每人每年稱250公斤糧食給老父親,輪流給老父添置吃穿用品。
第二天,唐孝舟一開門,好幾個老人已等在門前。“我們來入會!”
大愛無形:有了困難大家幫
“有了困難大家幫。”唐孝舟笑稱,這已經成為他們的“協會精神”。
去年8月25日,94歲高齡的劉正理老人住了一輩子的老房子被燒得精光。和兒子相依為命的他,與兒子跌坐在那堆殘垣斷壁旁,老淚縱橫。
“劉大爺現在遭了天災,沒了房子,我們是不是應該幫一把?”聞訊趕來的老協會員們站出來,大聲吆喝起來。會員程伯林率先摸出了幾十元錢,其他老人見狀,也小心翼翼地拿出舍不得花的零花錢。
“我沒啥錢,我給大爺裝了袋米來!”
“劉大爺,房子沒了我們再修,這段時間先住我家!”
老人們的精神感染了其他村民,烈日下,村民們當場捐贈了300多元錢、7套衣服、幾十公斤糧食。第二天,捐贈增加到了700余元錢、300多公斤糧食。看著一屋子的好人,劉大爺又一次老淚縱橫。
好事一傳十,十傳百,連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從電話里聽說了這事。臨近重陽,還沒等老協像往年一樣向他們發出邀請,幾個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就提前回來了,準備聯合為老協奉上一份心意。
去年10月31日,全村老年人齊聚一堂,喜氣洋洋過重陽。“我先來捐300元!”在葛蘭鎮工作的程遠劍第一個站出來,“我們很感激協會給了老年人一個活動場所,維護了老年人的利益,也給我們年輕一代做出了榜樣!我們希望,老協越辦越好!”一番感言,說得眾人叫好不迭,紛紛站起來走向捐贈箱……半天時間,老協就收到4800余元捐贈。
老有所樂:寶刀未老一展所長
“人老了,但是心不能老,應該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生活!”這是會長唐孝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近兩年來,16平方米的活動中心,成了老年人品茶、讀報、下棋、練書法的好地方,每天門庭若市。
協會專門劃出一筆基金用于購買書刊、筆墨等,還在門外辦了一塊黑板報,用于傳時訊、寫感言。
83歲的程卓孚負責的黑板報三五天就要更換一次。每天一大早,他就來到活動中心,泡一杯茶,開始細細翻閱報刊,摘錄最新的時事或老人關心的信息。到了更換黑板報的日子,人們總能察覺到,老人明顯比平時更精神、更嚴肅。他先是仔細地將黑板擦干凈,然后站在桌子上,左手拿本子,右手執粉筆,一筆一畫,字字都是工整的正楷。
而70多歲的程濟謀卻將一技之長施展在田間地頭。他早年是果樹種植好手,如今患了病,家人怕他累著,把80棵果樹交給兒子管理,老程卻不干,他不但照料自家的果樹,還不時指導村民種植技術,儼然成了村里最高齡的“技術員”。
青山不老,夕陽更紅。如今,老協會員已發展到400多人,協會還經營了幾個小攤位,有1000多元的收入,這不僅讓老協越辦越紅火,也讓老人們有了更多更美的設想:“去年我們去工業園區看了長壽的新面貌,今年我們想去渣滓洞看看!”“村里要修五保家園,我們就在五保家園旁邊修一個新的活動中心!”“我們還要籌劃一個老年秧歌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