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銅梁縣巴川鎮(zhèn)民主路崎嶇的街面走去,154號就是“空巢老人”吳書貴的家。在這間不足20平方米的陰暗小屋里,吳書貴正靠在一張陳舊的木床上小憩。老人今年65歲,但已經(jīng)顯得衰老不堪。
“大姐,吃過早飯了嗎?今天特別冷,要穿厚實一點喲。”一句貼心的問候,打破了老人家里凄涼的氣氛。
今年1月18日,像往常一樣,與老人結(jié)成幫扶對子的蔣祿芬早早來到吳書貴家。老人顫巍巍地招呼蔣祿芬坐下,灰暗的臉一下舒展開來。
蔣祿芬沒有找地方坐下,而是揭開鍋蓋,發(fā)現(xiàn)鍋里空蕩蕩的,一點熱氣都沒有。蔣祿芬的心也跟著涼了大半截?!拔胰ソo你弄點吃的。”說著,她轉(zhuǎn)身出了門。
“我可是遇到活菩薩了,要不是蔣祿芬,我早就……”吳書貴和筆者拉起了家常。
吳書貴已經(jīng)獨居了10余年,靠著每月175元的救濟金維持生活,常常饑一頓飽一頓。
“最難熬的是孤獨!”老人說,家里只有自己一個人,早上睜開眼睛,晚上回到家,總覺得空蕩蕩的,連說句話的人都沒有。特別是生病的時候,內(nèi)心更是充滿了悲傷,幾次都不打算再活下去……
“空巢老人”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日常生活無人照顧,精神孤寂得不到慰藉?!斑@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銅梁縣老齡辦主任彭平說,從2006年9月開始,老齡辦決定在部分社區(qū)試行低保對象聯(lián)系幫扶“空巢老人”制度。
然而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簡單。
巴川鎮(zhèn)正街居委會主任張偉還說,當時,居委會一廂情愿地列了份清單,將數(shù)十名低保對象和“空巢老人”安排成了“對子”。等到前去征求意見時,結(jié)果有大半“對子”被迫拆了。一些低保對象首先關(guān)心這是不是享受低保待遇的附加條件,在得知純屬自愿后,他們就會擺出一大堆具體的困難;另一方面,一些“空巢老人”也不無防備之心,拒絕接受這種“一對一”的幫扶。
居委會的同志只得沉下心來,進一步做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工作:誰有愛心,誰跟“空巢老人”家最近,情況摸清后,再通過做“雙邊”工作,促成低保對象和“空巢老人”結(jié)對。
蔣祿芬和吳書貴就是這樣的“對子”。擺談中,蔣祿芬在自家屋里煮了碗熱氣騰騰的青菜面,端到吳書貴老人的床前。
蔣祿芬看上去40歲左右,樣子很樸實。“張主任叫我?guī)椭鷧菚F,當時我一口就答應(yīng)了,因為我們都是苦命人,都得到了國家的照顧,應(yīng)該的。”蔣祿芬樸實地說。
蔣祿芬是名下崗職工,丈夫郭紹興患有嚴重的支氣管炎和肺結(jié)核,兒子正念初中。平時,蔣祿芬在場鎮(zhèn)上打短工,掙錢不多。“要不是國家每月285元的低保金,我的家都塌了?!笔Y祿芬說,“我沒有能力從經(jīng)濟上幫助吳大姐,但是陪她解解悶,幫她跑跑腿還是可以的,反正閑著的時候多。”
前段時間,吳書貴老人的瓦房破了一個洞,漏雨了,蔣祿芬跑了三四個建筑工地跟老板說好話,湊足了免費的河沙、水泥,又親自挑到吳書貴家中,然后她花30元錢請來一名泥水工,為老人補好了屋頂。這幾天,老人感冒了,蔣祿芬竟把兒子的感冒藥分出一半給吳大姐吃,見沒有多大好轉(zhuǎn),蔣祿芬按照醫(yī)生的指點,到鄉(xiāng)間替吳書貴找草藥。
像蔣祿芬與吳書貴一樣,僅在巴川鎮(zhèn)正街社區(qū),就有5對這樣的幫扶對子,他們之間的幫扶并非金錢和物質(zhì),卻演繹著平凡而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