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工作一大難,計劃生育不得閑。”這是掛在鄉鎮干部嘴上的一句口頭禪。
多年來,農村計劃生育工作被稱為“天下第一難”。
為了不被“一票否決”,鄉鎮干部們絞盡腦汁,搞起了“人盯人”式的聯防責任區,一人超生,眾人受罰。為防止育齡婦女有孕,還強迫她們每季度做一次婦檢。對這些不盡人情的管理方式,群眾很厭煩。
能不能走出一條新路子,變行政手段為自我管理?為此,南川區(原南川市)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998年,南川區在石墻、鐵村、三泉等鄉鎮開始實施“誠信計生”。即育齡婦女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通過“雙向選擇”,由5名至10名左右的育齡夫婦自愿組建計生誠信小組,通過競爭產生誠信小組長,各小組成員在《誠信書》上簽字,從而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機制。
經過6年探索后,南川區在誠信小組的基礎上,又開通了綠色通道:凡參加誠信小組的村民憑誠信卡就能享受到種養大戶補助、子女升學獎勵、已婚育齡婦女終身免檢、免費保健以及就醫、濟災等系列優惠政策。誰要是違背承諾,除了接受相應處罰外,還會被小組“掃地出門”,所有優惠政策也庚即取消。
實行“誠信計生”對育齡婦女來說,到底有什么好處呢?
“以前一年四次婦檢,只要是婦檢日,不管是‘雙搶’或‘秋收’,雷打不動,去晚了還要罰款。自從加入誠信小組,什么時候去婦檢由我們說了算!”石墻鎮石鵝村的張友玉高興地說。
“誠信計生”的推廣,最高興的還是南川區外出打工的兩萬余名育齡婦女。不久前,遠在新疆打工的育齡婦女王春秀從電話中得知再也不用每季度寄婦檢證明回家的消息時竟高興得哭了。
原來,以前在外的打工嫂們每季度必須按時寄回婦檢證明,不然家里就要被罰款。推行“誠信計生”后,打工嫂們多久寄回一次婦檢證明由誠信小組成員自己說了算。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一改,卻為育齡婦女們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過去,南川區12萬育齡婦女一年要婦檢4次,大家講誠信后,一年只需婦檢2次,減少了2個婦檢日的誤工,加上往返的車費等開支,直接為育齡婦女年節省開支300多萬元。外出打工的2萬余名育齡婦女,每年寄回的婦檢證明平均減少了2次,年節省費用200多萬元。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誠信計生”,育齡婦女的生育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人與人之間也由原來的“你盯我防”變為“互助互利”。
南平鎮后山村是南川區惟一的少數民族聚居點,按政策規定可以生育二胎。該村10名育齡婦女自愿組成誠信小組后,組長陶大蘭經常向成員講解少生孩子致富快的道理,在她的教育幫助下,有3名育齡婦女自愿放棄了生二胎的指標。
石墻鎮石洞村誠信小組長陳清年養豬收入上萬元,在她的幫助帶動下,小組成員何小芬、李志敏、趙中碧、陳琴每家已出欄肥豬4頭,戶平增收4000多元。
實行“誠信計生”,既解放了育齡婦女,又解放了鄉鎮干部。
石連、木涼等鄉鎮推行“誠信計生”后,鄉鎮計生服務站改“坐等”為“上門”,每年進村入戶向育齡夫婦提供一至二次生殖健康服務。群眾高興地說,過去看到這些人來我們就喚狗咬他們,如今卻煮荷包蛋慰勞他們。
大批鄉鎮干部從計劃生育工作中解脫出來后,主要精力放到了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上。
實行“誠信計生”已經7年多的鐵村鄉黨委、政府大力發展黃姜產業,種植生姜1500畝,建設生姜加工廠,年實現產值1350多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大家相信我,在搞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我一定會帶領大家共同致富?!边@是鐵村鄉農興村二組年逾花甲的張后發老漢在一年前毛遂自薦當誠信小組長時的就職演說。一年過去了,張后發成為鄉里表彰的優秀誠信小組長。如今,他這個組的組員已擴展到18戶。
“誠信計生”像一縷春風吹拂在南川大地。而今,南川區100%的村、97%的村民小組都實施了“誠信計生”,組建誠信小組6939個,育齡群眾參與率達63%,其中已婚育齡婦女參與面達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