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在夾縫中生存,我們只能用企業化理念培養學生、經營學校!”2006年12月20日,在重慶市中職校長論壇上,35歲的重慶市工商學校校長王忠榮說這句話時,與會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而在兩年前,同樣在這樣的論壇會上,同樣拋出這個觀點的王忠榮,卻遭到不少同行的質疑。
從質疑到共鳴,是因為王忠榮和工商學校闖出了一條職業教育的嶄新路子。
重圍之下,像狼一樣出擊
2006年,廣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先生,我想找一下人事資源管理部的張部長。”一個文質彬彬的華為職員被四個同樣文質彬彬的人攔住問。
不算頭天一整天在大門外的徘徊,這幫人從當天早上7點40分在上班高峰期混進公司后,已在這家一流高科技公司寬敞安靜的領地里徜徉了一整天。因無人引介而不能走進人事資源管理部的他們,已數十次地逢人便問。而這天眼看就要過去的時候,他們不但得到了張部長的電話,還知道他正在深圳舉行人才招聘會。
四人沖出大門,攔下一輛出租車。
在深圳,這幫不速之客與華為人事資源部部長有這樣一段對話:
“別人一次可以提供幾百學生任我們挑選。”
“我們可提供1000個。”
“我們很苛刻,一般是從12個人中選一個。”
“我們的學生素質高,保證能讓你在七八個中選中一個。”
部長伸出手:“你們該早來聯系!”
來者伸出手:“相見恨晚,但一切都來得及!”
3天后的重慶工商學校校長辦公室,聽完匯報的王忠榮爽朗大笑。喬裝打扮蒙混過關早已是這批干將進入一些大公司的“慣用伎倆”,他們曾翻墻進入一家公司大門,與領導友好交談后,領導熱情洋溢地送他們出門時,保安人員看著這些不知何時從眼皮底下鉆進公司的人目瞪口呆。
華為技術總監任正非說,企業的發展和擴張,需要培養一批“狼”。王忠榮感慨的是,曾幾何時,眼前這群“狼”還是那般迷茫困惑、垂頭喪氣啊,包括這次領隊的副校長劉友林。
5年前,劉友林還是一個普通教師,跟當時學校大多數教師一樣,對于招不起生開不起補貼的學校早已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憑著所持律師證在外“掙一個是一個”。
2001年,29歲的王忠榮從副校長升任校長。在就職表白中,王忠榮興沖沖地許下諾言:“給我半年時間,我會與大家一起扭轉眼前的困局!”然而大家給他的,卻是一個個懶洋洋的背影。
劉友林算是最早感受到學校新氣象的人。
“學校要實行競爭上崗,你應該參加競選!”王忠榮找到他說,“你用班委會管理班級,你班紀律好;你用激勵機制鼓勵學習,你班學生成績好。”王忠榮接著說,“尤其重要的是,你懂法律,可以減少學校發展的風險。”劉友林被感動了。
王忠榮把一份名單交給辦公室:“這些人長期不到校上課,通知他們立即返校,否則除名。”
8名長期脫崗的教職工被開除,包括劉友林在內的5名年輕教師通過競爭走上管理崗位,6名中層干部被調整回普通教師崗位。
“先把浪攪起來再說!”王忠榮點燃的第一把火,就是要讓“等、靠、要”慣了的教職員工進入企業工人的競爭狀態。
競技的生存狀態很快練就了一批“狼”,工商學校很快開始了狼一樣的出擊。到2006年劉友林們西裝革履撞開華為的大門為止,學校已與格力等10余家全國赫赫有名的企業牽手,企業按需求預訂學生,學校照訂單培養學生。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戰略。作為職業學校,我們的戰略是以出口帶動進口。”王忠榮說。實踐證明,他們煞費苦心為學生尋求的光明“出口”,為學校帶來的是生源如潮。
夾縫之間,像兔一樣生存
王忠榮與教師楊曉波之間有一次尖銳的談話。
“你憑什么要我天天到校上課?”楊曉波問。
他“驕橫”的理由是他揣著多張職業資格證書。
憑什么?王忠榮有些英雄氣短,學校當時不僅出不起錢,更惱火的是,沒有一片天地,讓這些人實現自身價值。
楊曉波的話讓他徹夜難眠。最后,他想到了辦企業。
學校辦企業在當時是要遭非議的,但在無奈之下,王忠榮只好鋌而走險。2003年底,學校第一家企業監理分公司創立,楊曉波任總經理。從此,楊曉波、蘇軍不但一節不落地免費給學生上課、指導本專業學生的實習,每年還給學校上繳利潤10余萬元。王忠榮一鼓作氣,結合學校所設專業,連辦7家企業,每年有2000多名學生,直接從課堂進入車間實習。
狡兔三窟是兔子面對特有的生存環境而練就的求生之道。王忠榮說,處于夾縫之中的職業教育,不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都必須狡兔三窟。“我們辦企業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教學,為了培養學生,為了鍛煉教師。”
商海之中,像蛇一樣穿行
2006年5月,在著名電器企業格力集團召開的校企友好發展會上,4名格力集團重慶分公司的管理干部發言,其中,有3名這樣介紹自己:“我是重慶工商學校畢業的。”
來賓席上,重慶工商學校的代表頗為自信地接過話筒,回顧同格力牽手的經過。
2004年的一天,王忠榮聽說了一條新聞:珠海格力集團要到重慶建分公司。
“學校機械和電子專業學生的出路不就在眼前嗎?”王忠榮立即找到格力集團人力資源部部長蘭勇。
蘭勇大吃一驚:“你們太敏銳了,我們才開始籌建啊!”
他們遞上學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學生綜合能力考評等材料,并承諾根據格力的用工需要設置課程,專門為其培養學生。“你們企業需要什么人,我們就培養什么人。”王忠榮說。
格力對此十分感興趣,不僅到學校“訂購”了58名學生,而且派出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到學校上課。這批畢業生在進入格力前,就養育了“格力人”的氣質。
此后,格力年年在工商學校下訂單,迄今為止,學校已向格力輸送800余名學生,其中不少學生很快進入格力重慶分公司中層管理層,年僅26歲的小熊還擔任了人力資源部部長助理。這位第一批通過訂單培訓進入格力的學生,現在每年都要回母校為格力下招工訂單,連2008級的學生都已被預訂了80余名。
除格力外,通過這種方式接納學生的企業,還有豐田、隆鑫等知名企業。廣州豐田集團商務汽車配件公司經理王忠芳對工商學校學生的評價為6個字:“樸實、勤勞、好用!”
在王忠榮眼里,貼近市場辦學,就像蛇貼地而行一樣。像蛇一樣穿行的工商學校,通過自辦企業和與企業合作,不僅降低了教育成本,而且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實現了企業利益最大化,打造了金字招牌。僅用6年,重慶工商學校畢業學生在知名企業就業率達到了98%,在校生從原來的900余人發展到近萬人,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西部的中職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