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鄧平壽書記是在1990年的冬天,他時任虎城區楚家鄉黨委書記兼鄉長。那天,他和村主任、組長一起到我們組里檢查桑樹的冬管工作。由于我家的桑枝修得整齊、桑樹刷得白,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穿著黃布膠鞋、深色上衣,面容黝黑,目光炯炯有神。他問我家一年能養多少蠶,靠什么養家糊口等問題,還說他家也養了不少蠶,通過養蠶還賺了不少錢,也學到了不少技術。從那以后,鄧書記便知道了我叫楊才娃(小名),我也認識了這位樸實、懂養蠶技術的鄧書記。
那時,我家住在趙家溝老店子后面的半坡上。由于母親死得早,家里十分貧窮,幾間矮小的瓦房十分破爛,一到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家里喂的蠶,也只好這里搬一下,那里挪一下。屋前沒有公路,挑水、趕場都十分不便。鄧書記主動到我家找我談心,動員我修蠶房,專業養蠶。在他的幫助下,我的蠶房在1993年搬到了羅家梁天橋邊,每年都能喂上六七張蠶,年收入上千元。鄧書記還經常到我家了解我的養蠶情況,遇到蠶生病,就幫我想辦法,因此我的蠶養得十分順利,很快我便成了小有名氣的養蠶專業戶。通過養蠶,我嘗到了甜頭,生活起來也更有信心了。
養蠶只是春夏兩季的事兒,秋冬兩季就沒事做了。鄧書記又給我出點子,叫我做面。我不會做,他說他在參加工作以前,在生產隊的面房做過面,懂一些技術,可以教我。1994年,在他的鼓勵下,我將蠶房進行了擴建,修成了一樓一底的樓房,樓上養蠶、住宿,樓下安裝做面的機器。我的面廠投產了!由于我對面團的干濕把握不準,又加上用的是本地面粉,做出來的面不好吃,銷路打不開。鄧書記又到我家,給我做示范,給我鼓勁,還叫我去買北方面粉,這樣可以提高面的質量。可那時正是我家用錢的高峰期,兩個娃兒都在讀書。每次開家長會,校長、老師都夸娃兒的成績好,叫我多存點錢,以便以后讀書用。因此,我沒錢買面粉了,面廠就停了下來。
我一天無所事事,到處瞎游逛。鄧書記曉得后,就來給我打氣,我說沒錢,他說他借給我。在他的鼓勵下,我堅定了一個想法:一定要把面廠搞好。在鄧書記的幫助下,我到信用社貸了5000元錢,拉回4噸北方面粉,又開始做起面來。由于面的質量提高了,銷路也打開了,第二年,我還注冊了“千丘掛面”的商標,年收入有兩三萬元。
如今,我的面廠在梁平和達縣已小有名氣了,年銷量超過40噸。大娃兒楊成剛讀書也有錢了,他考進了華南農業大學,2006年7月畢業參加工作了,現供職于深圳南山動植物檢驗所,月工資有3000多元。小娃兒楊波現正在江西城市科技學院讀書。
長期以來,鄧書記家吃的面都是在我這兒買的。每次買面時他都會按市場價給錢,我不要錢,他就不要面。每次吃了后還給我提出一些建議呢。
今年1月3日,鄧書記又到我家買了3公斤面。想不到,這竟是他最后一次來買面了。
是鄧書記幫我一步一步走上致富道路的,我感激他。2月3日那天,我在街上賣面時得知他因病離開了我們后,我怎么也不相信,因為前些天他還在我們村里檢查桑樹。當我回到村醫務室打針時,再次得到這一噩耗,我知道這是真的了。我含著淚回到家里,妻子哭著安慰我說,好好把面廠經營起來,以此來報答他的恩情吧。
鄧書記,你的質樸、你的務實、你的親民精神,將會永世流傳。
鄧書記,安息吧,我們農民將會永遠記住你!
(采訪整理:虎城楚家完小副校長 李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