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歷新年是根據藏歷推算而來。據記載,早在公元前100年,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歷法,當時是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到了元代,藏族已形成天干、地支、五行合為一體的獨特歷法,并吸收蒙歷的做法把每年的藏歷元月一日定為新年,是藏族人民在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有意義的節日。
但是,各地藏歷年的過法有所不同,于是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年節文化。對于木雅地區而言,新年是從藏歷二十九開始的。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團聚吃“古突”(面團肉粥)。各家打掃房舍、做好個人衛生,象征除舊立新、消災免禍。在正中的墻上用干面粉繪“八吉祥徽”,以示辭舊迎新。
到了除夕晚上,就開始正式過年。每戶的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符號,在打掃干凈的室內鋪上新“卡墊”。在正房的佛龕前疊放各式油炸果子和各種水果以及涂有各種顏色的綿羊頭或面捏羊頭、酥油茶、青稞酒、茶磚、干果等供物。家人都到齊后,一家老小團團圍坐,到室外拋出燒紅的樹葉火炬,以示鳴放鞭炮,舉行隆重的送鬼儀式,祛除舊年的邪氣。隨后,便吃團年飯,還要做一些有趣的活動,如:試穿新衣,家庭主婦將煮好的“觀顛”(放有紅糖、碎奶渣的青稞酒)于午夜時分送給睡在被窩里的家人喝。
初一,與當年屬相相符的人第一個起床說一些吉祥的祝詞,生起新年的頭火。當啟明星升至東方山頂時,說明這時地球剛好轉了一圈,新年的頭水剛好流至,屬相相符的人就去搶頭水。凌晨,家庭主婦要到水井或泉邊撒“切瑪”,背回第一桶潔凈水,讓全家起床洗漱并飲飽牲畜。待老小依序坐定后母親便端起吉祥雙斗,向全家祝福“扎西德勒彭松措”(祝吉祥如意又圓滿)。于是全家每人抓一點斗中的糌粑對空拋撒,品嘗少許并回祝“阿媽巴珠貢康桑”(愿慈母安樂又康健)。相互祝愿以后,大家就喝“卓突”(放有碎肉骨頭和碎奶渣的麥粒粥),吃綿羊頭,喝頭水做的茶,吃麥子稀飯。當太陽升至東方山頂時,屬相相符的男人在房頂掛經幡,以求新年平安。這一天,一般人們都是不出門的,以示新年第一天團聚及齊心協力之意。
藏歷新年真正熱鬧的活動是從初二開始的,這天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走街串巷,拜親訪友,城鄉各地變得歌聲陣陣、各種服飾異彩紛呈。
在木雅地區,初三這一天小伙子們會早早起床,祭祀神山。祭拜神山后,整個村子的男女老少歡聚一堂,舉行比賽。 有條件的地方都要舉行賽馬、射箭、賽牦牛、比長跑、打古朵、唱山歌、彈琴、跳舞、看藏戲等娛樂活動。
藏區各個地方的過年習俗各有不同,但其中迎新年的習俗是大同小異的。在西藏拉薩,藏歷初一是在凌晨時分滑稽的“折嘎”說唱中迎來的。而后藏日喀則地區是西藏糧食主產區,為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農事安排,人們在藏歷十二月一日過新年。與拉薩地區不同的是,人們在初一吃羊頭、灌腸,喝麥片粥、飯后酒。西藏東部的林芝工布地區,新年是在藏歷十月一日過的。工布地區森林密布,狗是當地人最好的伙伴,因而工布新年最鮮明的特色就是請狗赴宴。除夕晚上,主人把過年的食物擺好,請狗來品嘗。據說有經驗的狗這時顯得非常莊重,把糌粑、肉、奶渣等食物都嗅嗅,然后決定吃什么。據說,狗吃什么預示著來年農牧業豐收的情況。西藏阿里、昌都地區以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肅等藏區的藏歷新年的時間雖然一樣,但是風俗、習慣卻具有濃郁的牧區特色,其藏歷新年也各有特色,反映出藏民族傳統年節文化的豐富內涵。
(見習編輯/趙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