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終于響了,川北巴山人家過年的一個重要節目“搶金銀水”上演了。何謂金銀水?巴山人家把每口井里新年打的第一桶或一瓢水叫做金銀水。吃一口井里水的一個院落幾戶人家或幾個院落的人家,誰家搶得了這金銀水,就預示著誰家這年里會財源廣進發大財。
巴山人家很看重這“搶金銀水”的風俗,新年的鐘聲剛響,家家戶戶都會有人提著桶拿著盆往水井邊趕,先到的興高采烈,后來的也不氣餒,照樣會去井里打一些水回家,圖的是一個吉兆。
“金銀水”搶過以后,巴山人家便會去小睡一會兒了。正月初一是不能睡懶覺的,一家大小得早早起床,洗罷臉后, 不能像往常一樣隨便將洗臉水潑灑到院壩里,得用一只桶或一個缸裝起。
吃過早飯,小夫妻們就開始齊理禮物,“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背上一個胖娃娃”回娘家了。父輩們呢?則守在家里,等候著出嫁的女兒一家回娘家來。在以后的幾天里,主要的任務都是走親訪友, “水越攪越混,人越走越親”,平時里沒空去走動,這不過年了嗎?再咋的也得去走動走動聯絡聯絡感情。
轉眼間就到了正月十四,該過小年了。巴山人家的小年不像別處放在臘月二十四,而是和放在元宵節一起來過的。有過十四,也有過十五的,但過十四的居多。過小年的節目也很多,放煙火、 “抬疙蚤(跳蚤)”、喂樹、“請火姑娘”……
“抬疙蚤”是在十四這天。把一個竹笆,綁在兩根竹竿中間,再從家里的每張床上象征性地拿一些鋪床的稻草放在竹笆上,上面放一些“別辣子”(巴山的一種灌木,樹枝放在火中燒會發出一些像小鞭炮響的聲音)樹枝,讓家里的兩個半大小子抬著,出家門時便用火點上稻草,快速向野外跑去,邊跑還要邊吼著歌謠:“疙蚤公、疙蚤母,對河請你過十五;又打鑼,又唱戲,看你明天去不去……”跑到野外,稻草燒得快盡時,兩小子喊聲一二三,起,一齊把抬著的竹笆及兩根竹竿扔到崖下,意味著將家里的疙蚤全送走了,這年家里再不會有疙蚤了。
“請火姑娘”在十四的晚上,先從墳地里扯一把茅草回來,再從桃樹上砍兩根長短適宜的桃枝回來,做成“十”字,用茅草綁個人頭(像一些地方的稻草人樣),再給她穿上小姑娘的衣服,“火姑娘”便做成了。
由兩個婦女平攤著手掌擱在膝蓋上坐在火塘前,“火姑娘”的兩只“手”便放在兩婦女的手掌上抬著,再點上香,一家大小就圍坐在火塘周圍齊聲唱著歌謠:“大月亮、二月亮,殺大豬、宰大羊,不請爹、不請娘,專門請那火姑娘。”唱著唱著,“火姑娘”便開始點頭了,便表示“火姑娘”“來”了,于是便與“火姑娘”“講”好,大家問的事情是真的就點三個頭,是假的就點兩個頭。問的事情一般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譬如兒女婚嫁等。
小年一過,彌漫著濃濃的年味熱鬧了20天的春節便宣告結束了,巴山人家們便又開始了忙碌勞作。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