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各地廣為流傳的民謠曰:“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凡親眼看過清徐縣徐溝鐵棍的人,都贊不絕口,說它是“立體的藝術,無言的戲劇”。
鐵棍,是一種較為大型的棍式表演。其底為上好硬木制成的矮桌,桌面下兩側一丈八尺長的抬桿一根。木桌中心以鐵制的芯子,穿桌面插入其下加以固定,上分三或者兩股插座。表演者站立于插座的腳蹬上,身與丁字形鐵撐齊,從下至腰間用白布裹緊固定。有三股插座的鐵棍,可站立三位表演者,有兩股的,可站立兩位表演者。在這些表演者中,技藝較高的扮演主角居中,稍次者則分列較低的兩側。一般的鐵棍高度為四米,抬起行走時達五米,但是,高而不危,表演者只有站得高,才能被遠處的觀眾看見。
在鐵棍上進行表演的,多為十一二歲、眉清目秀、膽大心細的女孩子。她們分別扮飾古裝戲劇中的巾幗英雄人物,較常見的有“穆桂英”、“白娘子”、“何仙姑”等。
鐵棍的表演者雖在高高的棍架上,出盡風頭,但是高超的民間藝術家們并不是她們,而是在下面抬棍架和棍底的抬桿人。一般來說,每架鐵棍有八個人抬著前進,這八個人都是棍藝高超的中青年男子。他們身穿一色傳統的服裝,紅布裹頭,或白羊肚手巾罩頭,腰系寬帶,前結蝴蝶結、馬蜂翅。行進時舞步緩行,閃動腰際,使長長的抬桿上下漂浮晃動,左搖右擺。根架上的演員們便隨著抬桿的漂浮搖動,翩翩起舞。棍上棍下,節奏一致,抑揚頓挫,如行云流水,地方習俗濃郁,表演氣勢非凡,成為人人愛看的民間藝術表演。
除了棍的藝術外,更有意思的要數鬧火了。
旺火,俗稱“塔塔火”,是元宵節期間太原城鄉普遍流行的一種鬧火的方式。太原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很早就產生了在新年夜壘旺火的風俗。民謠說“正月十五點旺火,一年四季保平安”,正是反映了民間百姓的良好心愿。旺火一般在元宵節前三天就開始準備, 先用磚塊壘一個中空的塔芯,底部留出添柴添炭的口,再用炭塊圍著塔芯逐層由底到頂往上壘,壘成包住塔芯、下寬上窄的塔形或棒槌形狀,高度在一兩米之間。壘旺火講究壘得要虛,點燃后,火苗從無數孔隙間噴射出來,烈焰沖天,光耀四面,為節日增添熱鬧氣氛。塔塔火講究以塌為好,俗語有“塔塔火,不塌不算火”的說法,塌了才吉祥。
元宵節的“架火”是當地最有代表性的鬧火形式,因其扎起架子燃放焰火而名。由描龍繪鳳、金匾高懸的十數層殿宇樓閣頂架而成,形如古塔,氣勢宏偉,頗為引人注目。架火有平年與閏年之分。平年架十二層,閏年架十三層。塔頂,城斗高矗,旌旗飄揚,別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綴相連,五彩繽紛;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臺相襯托,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懸掛著數百個彩炮,外飾以精致的彩色圖案,全部用五顏六色的手工紙和瓦金紙裁成細如發絲的紙條編織而成,圖案各異,風格奇特。整個造形,猶如一座五彩繽紛的十三級寶塔,稱為主火。主火周圍,另設許許多多配火,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與主火用火藥捻連通。整個架火點燃后,主火輝煌燦爛,情趣無限。四周配火飛炮轟鳴,流星劃空。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