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為了配合鄭東新區建設,位于該區中心地帶的祭城鎮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拆遷。祭城鎮共有22個行政村,需要拆遷的就有十余個,過渡群眾有兩萬余人。讓世代生活在這里的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拋舍自己的家園到別處生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拆遷也給當地的計劃生育工作帶了來了不小的難度。2006年,祭城鎮撤銷,設立了祭城路、鳳凰臺兩個街道辦事處。祭城路街道辦事處涉及的拆遷村同樣最多,計劃生育等各項工作面臨的困難也最大。4年過去了,拆遷群眾的生活狀況怎么樣?各項政策是否得到落實?帶著諸如此類的疑問,記者一行以計生家庭為目標,走訪了祭城路辦事處的一些群眾。經過實地采訪,我們的種種疑慮也隨之打消了。
利益導向機制推出全新面貌
要想順利開展建設,首先要安置好過渡群眾。拆遷之初,當時的祭城鎮政府已經意識到群眾多生孩子多分房、多獲集體各項收益和福利的愿望十分強烈,為了遏制這種勢頭同時也為了順利開展拆遷工作,支持鄭東新區的建設,他們及時出臺了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及限制政策,組織村組以上干部進行了集中學習、征求意見、達成共識,并把文件印成通告在各村張貼,印制成宣傳折頁發放到各家各戶。
據祭城路辦事處主任趙海發介紹,他們的利益導向機制和限制政策具體說來有這樣一些內容。首先,領證獨生子女家庭與村委會簽訂計劃生育合同,合同中明確規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在他們的利益導向機制中,對夫妻雙方均為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領證獨生子女家庭有著許多的優惠政策:多份一人份集體經濟收入和集體福利(包括村備用土地的開發所得收益、小區內商業房和地下室的出租或變賣收益、村集體股份制的股份和其他集體項目生產所得收益等等)、拆遷完畢兌付時多發2500元非勞動力安置費、獨生子女父母每月至少10元的獎勵費發放延長至子女年滿18周歲、獨生子女父母的獎勵扶助金從他們45歲就開始發放,比國家規定年限60周歲提前15年發放、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獨生子女,各村可視情況給予一定的獎勵等等。
目前,利益導向機制在各村順利執行,使獨生子女家庭真正得到了實惠。同時,他們采取的計劃生育限制政策規定,2005年4月30日以后計劃外出生的孩子不再分房,堅決執行二孩7年內三孩14年內不享受福利待遇的政策。有效遏制了部分群眾想抱養、超生的念頭。
祭城路辦事處的祭城村是當地最大的一個村,有近七千人。該村婦女主任陳新敏介紹說,拆遷后群眾居住得非常分散,計生工作難度相當大。但不管怎么困難,村兩委領導始終把計生工作放在第一位。為了促使全村育齡婦女康檢時,村里除每人發10元錢康檢補助金外,還派車到指定的地點接送,極大地調動了育齡婦女參加康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體現對計生家庭的關懷,該村組織全村282戶獨生子女家庭每年進行一次免費體檢,逢年過節還為計生家庭發福利,送慰問禮品。為了支持計劃生育困難家庭子女上學,該村支書宋全發和村委主任時軍偉發動全村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干部捐款設立了獎學金和助學金:考上大學的孩子能拿到獎學金,而家庭貧困的高中生和大學生,則可以領到助學金。比如考上一類本科的計劃生育貧困家庭子女,最高可獲得1.5萬元的獎學金,考上二類本科的,最高可獲得8000元的獎學金,考上高中的計劃生育家庭子女可獲得助學金。今年高考后,該村的范玉潔考上了廈門大學,她獲得了1.5萬元的獎學金。2006年,該村共解決了兩名一本、6名二本學生和12名考上高中的計劃生育貧困家庭貧困子女的學費問題。
“孩子不要多,好的一個頂十個。一個孩子孝順就好,兒女多了不孝順也不中。”祭城村的化風云說到享受的一系列實惠、談起自己新婚不久的兒子兒媳,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說出了這樣一句樸實而又真切的話。
25歲的孟娟是參加座談會的計生戶中最年輕的一個,孩子才8個月大,她就和愛人商量領取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表示終身只要一個孩子。“養個孩子太不容易,只要一個孩子再根據他的情況悉心培養,使他有個好的前途最重要。”這位年輕的母親也有自己的一套道理。
居民家里笑聲朗
當天下午,在祭城路辦事處計生辦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又走訪了陳崗村的兩戶計生家庭。在他們的小區里,我們看到了一排排規劃整齊的樓房,樓與樓之間是寬闊的綠化帶和整潔的道路。“這樣的社區讓我們看了都羨慕。”同行的一位工作人員不由地感嘆。
剛下班回到家的焦偉利,對我們的到來顯然沒有一點思想準備。她慌忙給大家讓座、倒水,之后只是靦腆地笑。
“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不想再要孩子了,男孩女孩都不要了。”在被問到已有了一個男孩,想不想再要一個女兒時,這位領過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年輕母親堅決地說。她告訴我們,目前自己和丈夫都在市區打工,6歲的兒子由婆婆幫著帶,一家人過得和和美美。除了享受村里規定的所有獎勵優惠政策外,每年“六一”兒童節、中秋節、春節等節日,村里都會給他們這些計生家庭送來禮品。2006年六一兒童節,他們收到了給孩子發放的桌椅等學習用品具。中秋節他們還收到了月餅和不銹鋼鍋、盆等生活用具。
“我們堅決不再要孩子了,無論男孩女孩要了都得養活,確實累。孩子嘛,要一個享福,要兩個受累,要三個受罪。孩子多了不一定享福,孩子少了不見得受罪。”焦偉利的婆婆陳付先,在一旁用樸實的話語支持媳婦的說法。陳老太太這話一出口,大家伙都會心地笑了。
今年39歲的李云霞有一個16歲的兒子,在上技校,丈夫在報廢車輛拆卸中心做管理員。她自己由于身體素質不太好,就和婆婆待在家里。
“說實話,當時真想再要個女兒。可思前想后覺得沒能力培養,所以還是沒要。現在各方面條件雖然好了,但又決心不再要孩子了,給指標也不要!”在說到有沒有想過要個女兒時,李云霞說出了心里話。
“俺那孫子可好了,剛16歲個子就長到了一米八六。孫子對我也孝順,再也不要孩子了。”李云霞的婆婆說。
“老太太,你就不想要個孫女兒?再有個孫女兒多好。”有人故意問她。
“不要!再給我們兩萬塊錢俺也不要!”老太太頭搖得像撥浪鼓。這又引來大家伙一陣笑聲。
服務春風進萬家
在采取利益導向機制引導廣大群眾積極支持鄭東新區建設、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同時,祭城路辦事處還強化了服務意識。
祭城路辦事處副主任梅銀強說,他們先后不間斷地開展了“關愛女孩行動”、“五進農戶”創建幸福家庭行動、創建“愛心型、文明型、健康型、學習型”家庭行動和計劃生育技術優質服務活動。促使利益導向機制對計劃生育家庭的各項優惠政策落到了實處。
在“關愛女孩行動”中,他們以宣傳教育為先導,努力營造宣傳氛圍。他們充分利用人口學校、宣傳活動室等陣地,利用文藝演出、座談會、《致育齡群眾的一封信》等形式,在人口密集的學校、市場等場所積極宣傳“關愛女孩、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等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宣傳有關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知識、婦女生殖保健和青春期健康知識等等,促進了育齡群眾婚育觀念的轉變。
在“五進農戶”幸福家庭行動中,他們在“進”字上下工夫,在“家”字上做文章,最終在“福”字上求答案,促進了婚育新風進農戶、小康工程進農戶、法律法規進農戶、各項獎勵優惠政策進農戶和生殖保健服務進農戶的全面開展。為群眾在文化、就業、生殖保健和康檢等方面提供了優質、高效的服務。
……
這些服務活動的開展,使計劃生育家庭真正享受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得實惠,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有慰藉,達到了群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安居樂業、身心健康的目標。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