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美好的記憶,這份記憶在逐漸消失嗎?我們還會過年嗎?”河南民俗學家高有鵬教授在自己撰寫的《保衛春節宣言》里這樣說,“面對西風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滲透,我們必須樹立傳統民族文化意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衛春節,保衛傳統文化遺產。”
在全球化價值趨同的背景下,傳統節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堡壘。維護傳統節日并不是以一種簡單的排他主義拒“洋節”于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業化炒作,把傳統節日變成掏掉民族文化內核的“空殼”,我們的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不僅僅是是否要“保衛”,而是中國傳統節日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開掘出傳統文化內涵。
盡管近年來兩會上很多政協委員分別在人大會和政協會上建議增設中秋、清明等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但中國傳統節日遭受冷落,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地把這些傳統節日規定為法定假日就能解決問題的。其實中國人的法定節日、傳統節日種類繁多,總體上并不缺節,真正缺少的是先進合理的過節方式。
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如元宵節、寒食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還有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等,如果都能活躍起來,每節一個主題,進入國人生活,得到大多數國人的認可,定能形成一撥接一撥的“節日消費”高潮,對有效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將會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當然,對節日的開發不是單純的商業上的行為,在文化上有著更深層的含義。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讀者趙先生在今年發拜年短信的熱潮中發現一個新的現象,許多人都在短信的最后注明“這條短信是我原創”,他一上午收到的12條拜年短信中有4條這樣的內容。趙先生認為,這說明人們在拜年短信中開始注重原創精神,而不是像往常那樣一味地轉發。現在,民俗文化趨淡,有識之士呼喚“保衛春節”之聲愈濃。可問題是,“保衛”并不是一味強調傳統、簡單恢復傳統。最積極的保衛措施,應該是不斷賦予春節文化新內涵,讓傳承與發展并舉。正如短信拜年,就是“拜年”的傳統與“短信”這種新文化形式的結合,事實證明,這種結合很有生命力。當然,它也是需要繼續發展的。更多的人追求“我原創”,正是在“拜年短信”出現問題時不自覺的“保衛”行為。大而言之,也是對春節文化不自覺的“保衛”。這分明表示,對“保衛春節”的心理認同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如何切合公眾心理,將他們的自發行為引申為自覺行動,讓“拜年短信”得以繼續健康發展,無疑也對回答如何“保衛春節”的大命題有所啟發。
事實上,節日的功能是巨大的,它本身是凝聚文化的一種載體,過一種節日其實就是體驗一種文化,人最容易在本民族節日的文化熏陶下對本民族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如果本民族的節日文化衰落,那么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就會大大減弱,整個民族的凝聚力也會出問題。
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加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的構建,就是要把我們中國目前最豐富的文化資源,包裝成讓世界所有的消費者都認可的一種商品,對于我們,就是應把中國的歡樂撒向世界,而不是僅僅為了“保衛”春節等傳統文化遺產而故步自封!
(見習編輯/趙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