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有句“聘不盡的閨女,辦不完的年貨”的諺語,年貨市場到臘月十五全擺出來了。天津衛的年貨市場在娘娘宮南北,賣兒童玩具的,賣吃的,而居家著重買吃食。從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接著就是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里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后,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同各地一樣,天津民間在過年時要用許多紅色物品:門上的春聯、斗方“福”字,剪紙畫都用紅紙。但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正月初一開始,小女孩、青年婦女多穿紅衣褲,頭戴紅絹花或紅絨禮帽,老太太也要在頭上插一朵名叫聚寶盆的紅絨花。有首《天津風俗詩》里記載了解放前天津婦女在正月初一著一身紅衣去天后宮進香的場面:“新年著個滿堂紅,頰染胭脂一色同。熱鬧娘娘宮畔路,香車飛趁夕陽紅。”新年時,打鼓說書的“樂子館”,樂戶無論長幼,都穿紅花緞衫褲,鞋襪也是紅色。頭上插紅花,臉上涂胭脂,真是一個紅人,一個個的紅人湊到一起,滿臺一片紅色。現在天津的春節,仍是紅色覆蓋著:身著紅裝的婦女構成城市一景,街頭攤販出售的紅氣球涌動著喜慶,洋味十足的英式酒吧“入鄉隨俗”地貼上火紅的春聯……
過年時從天津人家門口路過,你會被家家戶戶門窗上的紅色吸引住。這是一種叫“吊錢兒”的東西。吊錢兒是用紅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吊錢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實物形,如口叨著元寶,身馱著聚寶盆憨厚可愛的“肥豬拱門”等。一種是圖案類,長方型紅色,花卉中加著吉祥話,下綴橢圓形的散穗。因為各種圖案都要上方刻有銅錢的圖案,俗稱吊錢兒。吊錢兒年三十貼上,到正月初五才能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所以,女人們結結實實地貼好吊錢后,無不絮絮叨叨地囑咐孩子,別弄壞了門窗上的吊錢兒。 紅色在天津人眼里不僅艷美,更是驅邪避災、保佑平安的吉祥色。他們崇拜紅色,比如過年時,要給“本命年”屬相的親人買紅腰帶、貼身穿的紅色衣物,從新年開始穿上,以保平安。
為什么天津民間崇尚紅色的習俗這么濃厚?主要緣由是對從天后宮里供奉的海神天后娘娘的崇拜擴展而來。因為據史傳記載,天后娘娘林默生前酷愛紅色,“嘗衣朱衣,飛翔海上”“乘席渡海”,救助危船,她死后屢顯神靈。傳說遇險船戶向天后呼救時,天后娘娘便化為神燈示佑于船桅頂端,或化為一條小紅船,或一根紅纜繩,或一片紅云,引導人們脫險。老漁民傳說這紅纜是天后娘娘從紅衣上撕下的。所以,在天津市對紅色崇尚的緣由來源于沿海。 當然,現代天津人對紅色避邪的迷信心理已經淡薄,婦女穿戴紅色衣物,多是出于愛好。
過年,總是說過除夕三十黑下。到了這天,家里買許多食品、干鮮等擺上。孩子們穿新衣,見什么吃什么,嘴里吃個不停。但有的也有說法,如吃糖堆兒,只內過年油膩食品進食過多過雜,吃糖堆是用來幫助消化。有諺語“五更黑下吃個山里紅,到了老了不受窮”。還有天津無論如何在三十黑下吃頓餃子,無論貧富都一樣。至于為什么要吃餃子,則全然不問了。古語說:“正月元旦昧爽,長幼皆起……各食交子,取更新交子之義。”所以,出遠門的家人都要回來吃這頓餃子,以求全家團圓。
初一破曉,老少爺們要外出拜年,這天還要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往往把銅錢包進餃子里,吃到銅錢的人,象征新年發財。正月初二敬財神,要吃撈面條,講究吃全菜碼,即黃瓜、菠菜、豆角、豆芽等窖菜。還有銀魚、紫蟹、晃蝦、鐵雀等都是過年時的菜品。除這四種還有韭黃、蘿卜、鴨梨、黃芽菜,統稱天津八珍。其中銀魚有其獨特之處即金眼圈,其他地方所產都是黑眼圈。明太監劉瑾最愛吃天津銀魚,在天津設“銀魚監”,派太監畢珍專司此職,供他和皇宮內食用。有詩說:“水中釣出是銀魚。”此句差矣,因為銀魚的嘴比魚鉤要小得多,所以逮銀魚要用網撈。傳說,天津金剛橋附近的三岔口銀魚最好、最肥。有詩云:“佳肴都在封河后,聞說他鄉總不如。”說出了它的獨特味道和產期。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