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論調在中國已經喧囂了多年,但各地的文化旅游項目仿佛是簇新的不銹鋼欄桿與古典銅像親密結合的急就章,是一種急于滿足經濟渴望的功利主義的產物,缺乏真正的中國文化內涵,與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相比存在很大距離。而在當前中國文化消費漸成趨勢、文化熱潮涌動之機,如何借鑒他國模式,更快、更直接地帶動文化產業的興盛,值得各界有識之士深思。
文化產業:“鹽”?錢?
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度乃至一個地區,歷來是那種能帶來高貴與尊嚴的字眼。它總是與知識、歷史和文明的生活方式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正因為人類知識的博大深邃、歷史文明的悠遠燦爛和生活方式的豐富多樣中所蘊藏的可比性,從而使得“文化”成為人類生存境界的象征。
有了“文化”這份看不見的生活之鹽,人類的生活便不再是茹毛飲血,而是應該值得盡情享受的體面而浪漫的晚餐。這大約就是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人們都在極力創造文化、享受文化的最根本緣由。
然而,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文化可能還是一道可資驕傲和炫耀的歷史記憶。我們國家的某些地區往往像一個落魄的富家子弟,只有當別人為了獵奇而拿出一疊鈔票時,才會在塵封中拍拍打打地尋找出早已束之高閣的“文化”來。多年來都經久不衰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論調,各地簇新的不銹鋼欄桿與古典銅像親密結合的急就章式的文化旅游項目,都是這種急于滿足經濟渴望的功利主義的產物。當生活失去了強大的經濟支撐時,文化就不再是生活之鹽,它本身就是錢。
歷史也往往會出現一筆不無戲劇性的書寫。當市場經濟開始成熟給人們帶來相對富足的時候,當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被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調節的時候,當我們還能從生活費里拿出一元錢來買一張報紙的時候,當我們節衣縮食替孩子交學費的時候,文化也是一種商品的意識開始在我們的腦海里呈現。人們不無驚訝地發現,不僅別人在掏錢購買文化這種商品,其實我們自己也早就參與到了對文化的消費與買賣活動中。有的文化元素甚至早就悄悄地依附在其他生活資料里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各地遍地開花的歐式商品住宅樓不再單純是為了居住,而是一種文化享受;走進“世界之窗”去看西洋景也成了一種文化消費。于是,精明的商人和具有市場經濟頭腦的學者發現了一個以文化消費為中心的龐大的產業。他們受到高科技產業的啟迪,從法蘭克福學派那里借用了CULTUREINDUSTRY(文化工業)這一名詞,將之命名為“文化產業”。 人們對生活品位的追求推動著文化消費的繁榮,也確實把文化產業推到了前臺。
現在,全國各地,從政府到民間,從文化界到經濟界,都在籌劃著文化產業這塊蛋糕的烹制與分割。政府正在制訂相應的文化經濟政策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新的增長點;一部分房地產業、旅游業乃至IT業的企業家也正在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向文化產業躍躍欲試;一部分評論家、作家乃至詩人也從沉寂的書房里走了出來,利用他們對產品的文化屬性熟悉的特點,或研究文化產業,為政府出謀劃策,或充當文化經紀人、出版商,通過與作家訂立長期合作協定和培養包裝明星(作家、演員、歌星)等途徑,充當著文化市場的中介角色。
總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直接導演了“文化產業”觀念的形成和文化市場的產生。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文化的生產與消費已經越來越體現出接受商品法則支配的市場行為特點,它不再僅僅是過去所認為的純粹的某種特定思想的宣傳與價值觀的傳播,而現在主要演變成了滿足人們多層次、多類型精神享受的商品生產與市場交換行為。而市場化對文化生產和消費的滲透,既使現代城市成為整合各類文化資源的大工廠,使城市文化呈現出兼收并蓄的混合文化特征,也使本來就講究娛樂與消費的城市文化呈現出現代新社會倫理的人文特征:以追求快樂與享受的心理學幸福說代替了清明精神。就在我們置身其中的城市社會,后現代主義文本和國學熱同時并存;從具有現代意味的西方建筑到仿古建筑和老四合院,從皮爾·卡丹到中山裝和旗袍,從西餐、日本料理到中國食譜,從麥當娜、劉德華到宗教音樂,都成了城市文化櫥窗里的繽紛景觀。文化產業本身就是為豐富我們的生活而存在的。
對比:焦慮?樂觀?
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了現代城市的必然要求。特別在中國,以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模式下,沒有發達的文化產業,不僅城市自身的消費功能和娛樂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作為地區中心的城市價值理念和運作方式的輻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全面釋放。然而,每當人們將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現狀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文化產業相比對,并企圖從中借鑒經驗時,總是不免產生自慚形穢的悲觀情緒。而且,在我國真正全面加入WTO之后,人們最為擔憂的是西方發達的文化產業對我國文化市場的沖擊。人們可以從媒體鋪天蓋地的對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報道中體會到這種焦慮。
以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迪斯尼公司、貝塔斯曼公司為代表的全球50家媒體娛樂公司占據了當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場;目前傳播于世界各地的新聞節目,90%以上為西方7大國家所壟斷;美國控制了全球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傳播,許多第三世界的電視節目有60%~80%的欄目內容來自美國,幾乎成為美國電視節目的轉播站;美國占有全球圖書銷售市場的1/3,位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德國、日本、英國和西班牙,而中國位于第十名。表演藝術業,光是一個美國紐約百老匯,每年就有30多個新劇目推出,每年觀眾達2300萬人次,票房收入達12億美元。而我們的影劇院往往觀眾寥若晨星,財政上大部分是入不敷出。
而且,國際發達的文化產業在高新技術的支撐下,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趨勢。一部分文化產品由原來的圖書、膠片發展為光盤、網站、數據庫等形式,成為文獻信息服務的主要力量。文化產業使各大公司之間通過資產重組與擴并,優勢互補,形成規模優勢。文化產業還與其他相關產業如旅游業、電信業、電腦業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相互滲透的經濟新格局。 面對這種比對,當然會比出我們自己的“小”與“脆弱”來。但這些介紹與比對不是要讓我們自己感到絕望與窒息,而是要喚起國人對自身文化產業的重視,并借鑒國外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尋求自身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向。
相反,從這種比對當中,我倒是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我們終于能夠以“產業”的眼光來衡估自身的文化資源總量與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這不僅能夠理性地從經濟尺度上看出與其他行業和部門的差距,而且能夠較為準確地從投資與效益的角度清楚自己對文化事業的貢獻力度與成效,而不至于在“形勢大好,越來越好”的輿論噪聲中抹進一筆筆糊涂賬。
“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不僅意味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社會狀態下文人自救行為的開始,更意味著從政府到民間、從商人到文人對文化發展前所未有地加大了關注力度。文化不再是各級政府部門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的無形“雞肋”,搞文化也不再是簡單地理解為演幾出好戲,唱幾支好歌,出幾本好書,它是未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希望和增長空間所在。
從上述比對中可以發現,往往國家越發達,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固然總量少,規模小,文化科技含量低,企業規模不大,與其他產業的滲透與融合程度低,但文化產業內部門類齊全,一旦市場經濟的機制成熟,國家經濟總量增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它將會如魚得水般獲得一個前所未有的躍進式發展。
文化產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化產品要成為在市場上廣泛流通的商品,必須依賴于產品的文化價值轉換為商品的交換價值。而文化價值具有獨特且不可復制的原創性特點,“萬里長城”搬到美國就不再是那富于歷史意味的長城,只有文化價值含量大的產品才能獲得較大的交換價值,因此,只要我們真正擁有富于原創性的文化資源和真正能夠捕捉人們變動不腐的文化心理的文化產品,就根本不必擔憂我們的文化市場被國外文化產業所占領。只有那些靠販賣國外文化贗品起家的人,才會真正害怕在加入WTO后會丟掉手中的那點蠅頭小利。 總之,我國的文化產業雖然還處于“長不大”的階段,但隨著條件的成熟與完備,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它的前景,它將會與國際文化產業一樣成為現代經濟中最活躍、增長最快、最有前途的產業。
借鑒:思路?模式?
目前,文化產業已經成了熱門的話題,認定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來看可能也確實如此。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而服務業中以高科技為主體的知識產業已經步入了高峰期,緊接著文化產業將成為繼高科技產業之后的又一沖擊波。應該說這種對西方世界的描述是基本合乎實情的。確實,美國的娛樂業已成為僅次于航天工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日本娛樂業的經營收入也已超過了汽車工業;英國的創意工業產值僅次于汽車工業。但是,這種波浪型的產業發展形勢圖,是否能夠用來預測和籌劃中國的產業發展趨勢,我認為是值得懷疑的。
各類型的社會階段都基本上有其相對應的主流文化生活方式。由于受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生活需求層次的制約與影響,農業社會基本上是唱歌聽戲;工業社會基本上是讀書看報;后工業社會基本上是以娛樂為中心的影像、網絡消費。因此,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才呈現出這樣一種波浪式的發展,文化產業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當下的“朝陽”位置。而我國正處于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后工業社會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已滲透進來,也就是說,我國還處于一個多元社會復合并存的并列組合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下,要正確區分現代文化產業與傳統文化產業,做到兩者兼顧,而更主要的是要通過提高生產力水平,促進社會的富足,提升社會對文化需求層次,引導傳統文化產業向現代文化產業轉變。
況且,人們在對國際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中不難發現,國際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主要是依托高新技術產業和其他產業發展而實現的“搭車式”推進。如美國,進入網絡時代后,文化產業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例,從過去的20%上升至30%以上,達到9000億美元。僅就圖書館系列的文化產品而言,文化產品也由原來的圖書、膠片發展為光盤、網站、數據庫等形式,而僅數據庫服務的年收入就達3億美元。英國和意大利的文化產業,則主要依托體育或旅游等產業,其總產值一舉超過了整個化工業和人造纖維業。我們的文化產業發展除了依樣畫葫蘆依托高新技術、旅游等產業,還能依托什么?難道是眼下紅火的房地產?發達的輕工業?如果能夠依托,那又如何依托? 因此,對國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思路與模式的借鑒,必須在與我國現行文化產業狀況和社會狀況的認真比對中作出慎重的思考、判斷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