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癡戀劉德華13年之久的蘭州28歲女歌迷楊麗娟趕到香港,在“華仔天地”舉行的生日會上終于見到了劉德華,也得以和偶像單獨合照。本以為一般“粉絲”的行為會就此結 束,沒料到第二天凌晨其父楊勤冀卻在香港跳海自殺,上演了一出家破人亡的慘劇。
明星崇拜是消費主義時代商業游戲的產物。因為明星崇拜浸透了文化產業的商品性和物質性,藝人一旦被當做明星包裝起來,就成為被抽空了內容的純粹物化形象,在市場上具有最大的交換價值,搖身一變成為一棵搖錢樹。明星不是藝術大師,不是思維大師,不是精神領袖,不是基督,更不是佛、菩薩,而是一般的人,換言之是通俗文化市場消費的對象。對于消費者來說,追星所追的是流行和時尚,崇拜的是消費價值,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明星極盡所能地誘惑、刺激消費者的欲望。劉德華們之所以成了慰藉心靈的關懷之神,正是因為真正的人文精神奄奄一息,已經不足以擔當中流砥柱。消費社會有力地消解了傳統的意識形態幻覺,不僅中心話語體系日漸弱化,就連被知識階級奉若神明的人文精神也越來越趨于消亡。娛樂的價值取向對日常生活樣式和標準,對多重人性和欲望,對不同文化主題和風格的寬容及放縱,深得當代人的歡心。在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文化缺失的消費社會所造成的特有的形象、人性、行為和精神狀態。在消費功利主義橫行的今天,我們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源和文化資源,政府的人文關懷都在弱化,但民間的關懷需要并不會因為官方文化的缺席而消失,它必然去尋找替代資源,于是,劉德華們浮出水面,成為迷途羔羊們眼中的天皇巨星。從楊麗娟的追星歷程來看,她就是人文精神缺失大環境中一個受害者。我覺得政府應該規定明星義務,讓其定期去做公益事業、比如慰問孤兒院、養老院,幫助弱者等,一方面來維護自己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對“粉絲”有良好引導。
百無聊賴的文化潑皮、五光十色的新新人類、粉墨登場的明星、新時代的炒作專家、進入都市的民工、一臉迷茫的看客。邊緣的“粉絲團”,他們共同構成了這個時代的形象。在消費主義和全民娛樂的文化占據人們思想空間前,人本主義的關懷精神是最需要的。中國文化作為世俗文化缺乏宗教的整合性力量,如果我們的國家不正視我們精神處境和文化人格的解構與重建,如果沒有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程子、朱子以及現在提倡人文精神的眾多學者擔當起這個責任,那么,中國文化將困難重重。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