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東北角的國家級貧困縣臺前縣,像一只牛角插入山東境內,素有“一腳跨兩省,雞叫鳴三縣”之稱。臺前縣有9個鄉鎮,371個行政村,34.8萬貧困人口在不足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黃河、金堤河貫穿全境,歷史上全年遭受著金堤河上游5市13縣大量客水和黃河倒灌漫溢的威脅,以及境內澇水的危害,被稱為“洪水走廊”。特殊的地貌和地理位置,導致這里的人民賴以生存的土地難以保證。這里曾經有歷史上梁山好漢的輝煌,而如今,當年連夜趕造船只支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父老鄉親,還一直掙扎在貧困線上。
“水災”造成了臺前的貧困,直接導致人們對男性勞動力的強烈需求愿望,“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根除蒂固。
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山東犬牙交錯的特征。人口的頻繁流動,跨省親緣關系多等因素,為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工作帶來空前的難度和挑戰。
由于生存環境的惡劣,致使人們的生活貧窮。由于貧窮,群眾形成了“不怕罰,罰不怕”的思想,使對超生對象的經濟處罰常常難以到位,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該縣縣委調整了人口計生委領導班子,選拔具有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同志組成新的領導班子。特別是對縣人口計生委主任的人選,該縣縣委領導經過多方考察,深入研究,決定任命趙興波擔當這一重任。趙興波憑著自己多年在基層的工作經驗,經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和領導班子一起制訂了一系列統籌做好新形勢下人口計生工作的措施,并很快投入實施。他們將鄉所、村室建設列為縣委、縣政府要完成的十件大事實事之一,計劃每年投入100萬元,利用3年的時間使全縣的鄉所、村室全部達到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要求。2006年,縣財政投入100萬元、鄉鎮財政落實配套資金400萬元用于鄉所、村室建設,共新建吳壩鄉、城關鎮、打漁陳鄉計劃生育服務中心3個,新建或改建標準化村室和文化大院90個。同時,加強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標識化建設,嚴格按照省定標準對縣計劃生育服務站和5個鄉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進行了標識化。
近幾年來,臺前縣立足本縣實際,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開展人口計生宣傳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宣傳計劃生育。一是充分利用節假日和紀念日,通過廣播、電視、計生展板、板報、咨詢服務等載體,強化宣傳效果。二是充分發揮“人口學校”陣地作用,在廣大育齡群眾中,廣泛開展晚婚晚育少生快富、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孩也是傳后人等新型生育觀念的宣傳教育。三是利用電化教育的優勢。通過播放計生錄像帶、科普光盤等,為育齡群眾提供多方面的知識,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文化知識、生活保健等方面的需要。
把“婚育新風”觸角延伸到全縣各個角落,扎根在群眾心中。依托鄉村人口學校宣傳陣地,面向社會和家庭,在滿足群眾求知、求美、求樂的需求中,廣泛開展教育、娛樂等群眾性文化教育活動,成立了“夕陽紅藝術團”、“計生志愿員宣傳隊”等新型生育文化宣傳隊。舉辦以新型生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匯演、晚會、演講和以計劃生育條例、優生優育、避孕節育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計生知識競賽,舉辦了獨生子女家庭趣味運動會。各項活動的開展,吸引了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使群眾在娛樂中受到了“婚育新風”的熏陶,既普及了知識,又促進了群眾婚育觀念的轉變。
加強計劃生育宣傳陣地建設,優化宣傳環境,構筑新型生育文化風景線。縣鄉村設立了永久性的固定標語、宣傳窗,開辦了“悄悄話室”、生殖保健品展柜,購置了百余種生殖保健科技圖書、光盤和電視、VCD機等電教設備,制作了以生殖保健、避孕節育和優生優育為主要內容的圖文并茂的宣傳圖版,大力宣傳計生科學知識,形成了一個由點到面、全方位、立體化的婚育新風宣傳體系,既美化了鄉村環境,又宣傳了婚育新風。
在治理人口性別比方面,臺前縣委、縣政府研究成立了由縣政府辦公室牽頭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抽調衛生、計生、藥監、公安、工商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成立了綜合治理辦公室,配備專用車輛,劃撥專項經費,實行聯合執法,五管齊下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比如與關愛女孩行動相結合,舉辦“關愛女孩”演講比賽和知識競賽,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倡導性別平等,消除性別歧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臺前縣人口計生工作在步入全省二類縣前列的基礎上,整體工作水平大大提高,多項工作實現了創新,得到省市人口計生委、計生協的肯定。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