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呼喚禮儀教育,我們的民族需要傳承和發揚禮儀文化。把禮儀教育作為學校特色德育的抓手,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內在素養,而且也能有效推動全民禮儀的實施。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嘗試著探索以禮儀教育為主導的小學特色德育,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同時,從小對學生開展禮儀教育,教會他們知禮懂儀,為日后獲得長足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自由空間,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優雅地走過他的人生之路——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健康活潑且積極向上。
[關鍵詞]小學德育 禮儀教育 禮儀文化
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面對傳統德育中存在的表面文章泛濫、重機械灌輸、輕人本關注的現象和因目標定位缺失而導致的“假、大、空”的弊端,我們一直在摸索一條能夠突破當前德育管理瓶頸的辦法,使之能夠真正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和前瞻性。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嘗試著探索以禮儀教育為主導的小學特色德育,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同時,從小對學生開展禮儀教育,教會他們知禮懂儀,為日后獲得長足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自由空間,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優雅地走過他的人生之路——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健康活潑且積極向上。
下面筆者結合具體實踐,來談談自身實施過程中的幾點做法。
一、發揮教師禮儀的示范作用
在禮儀教育中,我們要充分重視教師的榜樣和表率作用。作為文明禮儀的主導者、學生直接的模仿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折射著禮儀的光芒。因此,在對學生實施禮儀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以校本課程《教孩子優雅的過一生——現代師生禮儀》為標準對教師進行禮儀培訓,并結合金正昆教授的《教師禮儀》來進一步倡導每一位教師對學生要做到“四個一”:一張笑臉相迎、一句好話回應、一雙眼神鼓勵、一顆愛心相待。作為校長,忙于事務之時或許未曾明顯察覺,但當我靜心沉入一線的時候,就深切感受到了這“四個一”的重要性。于是在“跑班蹲點”之余,我在博客上記錄了這樣一則禮儀故事:
二(4)班的規范抓得很好,這是同為一個年段的毛老師經常帶在嘴里夸的。昨天應該呆在二(4)班,可臨時來了省里的網絡會議和區里的安全工作會議通知,這一天幾乎沒有下班級的時間了,因此我在周一下午就提前跟許老師說好,我可能不來了,以后再安排一天。可我很想去感受許老師是怎樣帶班的,就在晨間早早地融進了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中。今天是英語晨讀時間,英語課代表正在帶同學們讀者,許老師則在教室里忙碌著。這時你看到的是每個孩子都拿著書認真跟讀的樣子,聽到的是整齊劃一的聲音。如果是孩子們因為看到我的到來而積極表現出來的,那至少也是規范的一種,他們知道這個時候該怎樣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我在后面聽了一會兒,覺得這個鏡頭拍下來肯定很生動,就走到前面拍照,孩子們也不管你做什么,繼續讀他們的書。這時英語老師挨班指導晨讀來了,告訴孩子們讀某些句子的要求,領讀學生領會得快,一會兒就能帶著讀了。
語文課上,毛老師也來到教室一起聽課,第一大感受就是孩子們真有規矩,這個規范的養成與許老師課堂教學的每一個要求落實有關。許老師個子不高,不能用氣勢來吸引人,但她使用的語言、動作規范,指令明確,對每個孩子每個舉動都明察在心,及時糾正不良行為,同時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學生。不急不躁,寬嚴相加的教育,讓孩子們養成了規范、平穩的心境,逐漸形成純真、向上、積極、進取的班級風氣。我就這樣陶醉在二(4)班的課堂里,差一點忘了會議。
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其實你不經意間流露的深厚情感、端莊的得體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優雅的舉手投足都將成為他們仿效的藍本。
二、開發靈活多變的教育資源。
任何教育,當它成為一種文化,彌散在教育所涉及到的所有時間、所有空間、所有載體中時,這樣教育的效果才能發揮到極限。開發靈活多變的教育資源,營造良好的充滿禮儀文化背景的校園環境是我們進行禮儀教育的又一重要策略。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發揮校園隱性教育的功能,開展五個一工程:“布置一批本校師生標準禮儀活動宣傳像、張貼一組儒家經典禮儀教育宣傳語、編印一本禮儀手冊、組織一批學生禮儀小標兵、開展一次標準禮儀活動”,讓禮儀文化逐漸成為學校文化的主流元素,使學生一走進校園就受到熏陶、影響和制約,進而產生遵禮守儀的規范意識。
三、構建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
開展禮儀教育,我們應當整合一切可以運作的力量,把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有機融合,努力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保障體系。作為實施教育的主導,學校、老師要與學生家長和社區充分溝通,使家庭教育、社區影響與學校教育做到教育原則一致,內容互補、時空充實,從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密切銜接的優質、高效的禮儀教育網絡。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以大隊部為主導,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學校禮儀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內容體系為標準,設計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禮儀實踐活動,開展“禮儀在我身邊”、“父母的好幫手”等活動。在鼓勵學生大膽參與體驗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禮儀的重要性,并真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爭做禮儀規范的積極餞行者。我們還通過家長學校對每一位家長進行相關的禮儀教育宣傳,設置每月一份的親子禮儀學習單(校刊中的“一分鐘禮儀快餐”),使家長關注并共同參與禮儀教育。
另外,為了避免禮儀教育中出現“5+2=0”的現象,我們還相當關注禮儀教育的社會化問題,提出“小手拉大手”的倡議,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輻射作用,在與社區協辦的公益勞動、敬老院慰問活動、觀看演出、小記者采訪等活動中,及時檢驗學生禮儀的掌握情況,并通過他們將禮儀教育由學校延伸到社會,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欣喜地發現,學校整個學生群體的外顯行為有著較為明顯的變化:每天早晨,站在門口的值周生總會面帶微笑地迎接上班、上學的老師和同學;校園音響適時送上的溫馨問候令每一個置身于其中的人步履輕盈;校園里的丟棄物漸漸少了,周遭的一切都顯得那么井井有條;集會出操的同學精神愈發飽滿,行動迅速且“安分守己”;上下樓梯時的輕聲右行讓每一個孩子都變得從容、安然……“做一個有涵養的優雅人”的意識已逐漸成為每一人的共識,多數學生能夠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自覺關注家庭、校園、公眾的基本禮儀行為,在有效的互幫互助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養。
時代呼喚禮儀教育,我們的民族需要傳承和發揚禮儀文化。把禮儀教育作為學校特色德育的抓手,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內在素養,而且也能有效推動全民禮儀的實施。正所謂:“不辯是非難處事,不知榮辱不成人。”作為教育管理者的我們要從培養大智慧、大社會的和諧人角度出發,讓禮儀教育架設起溝通、感恩的橋梁,使每一個人在擁有良好氣度的同時,彬彬有禮地、優雅從容地走過他們的人生之路。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市鎮海區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