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診斷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數學課堂教學評估是數學領域的一個新課題,無論是一線在職教師,還是教育主管部門都希望有一套客觀公正的量化評價體系出臺。前者可以利用它來明確方向,后者可以利用它來衡量和考核教師的數學效果。
從學校教育教學實際情況來,教學評價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學工作是整個考試工作的核心,它所產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統,占據時間也最多。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價值判斷,評價的每一步都是為最大限度的實現教學目標,并為最終實現教育目的而邁進的。因此教學評價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
就數學這門學科來說,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形式化,如形式化的表示、形式化的推理、形式化的演算,達到極點便是希爾伯特的形式主義。自從50年代學習蘇聯以來,中國數學教育更趨向形式化,特別注重邏輯上的精密、形式上的推演,數學上“言必有據”、“論必嚴謹”更是傾倒了無數學子,但是形式畢竟是有限度的,希爾伯特的形式主義已被證明不可能,一切數學證明也不過是指指點點,并且一切創造性的數學思維活動往往是直覺的,非形式化的,非邏輯性的。針對數學這門課的特點,我們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主要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三個方面。
所謂診斷性評價又稱準備性評價,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進行的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準備。它主要對教學背景及學生的各方面情況作出評價,并據此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進行診斷性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設計一種可以排除障礙的教學方案,是識別那些高出或低于零點的學生,這樣就可以把他們分置在最有益的教學序列中,根據評價結果,我們就可以檢查教學目標是否太高或太低;教學內容選擇是否恰當,是否適合學生的水平和興趣;并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學生的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評價重點是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形成性評價的主要作用是確定學習效果,主要目的是改進學習過程,調整教學方案,主要手段是經常性檢查作業,平時觀察進行單元目標測試。
終結性評價又稱結果評價,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學階段結束時,到整個教學目標實現的程度作出結論的評價。終結性評價的次數比較少,一般是一學期兩次。在運用終結性評價時,要注意通過評價得出結果,不是一個單一的分數式或一個單一的描述性術語,更不能僅憑一次或幾次具有偶然性的終結性評價,就對學生的成績妄下結論;而應把在一定時期的前后進行的評價手段所得到的結果加以比較,以便估計正在發生的變化量,對學生有一個公正的評判。
總之,數學評價方面的研究還是方興未艾,我們只有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一些有教學評價方面的理論,結合實際教學加以運用,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和自己的理論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把減負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
(作者單位:河北阜城縣義和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