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幾年影像畢業生就業總體狀況,就業影響因素及大學生就業率下滑的原因。提出了在擴招形勢下如何實現影像畢業生理想就業的對策。
[關鍵詞]醫學影像 畢業生 就業對策
大學生就業要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樹立專業意識,加強學科建設、特色與品牌建設、樹立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品牌,確保在擴招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我院影像專業是我院的品牌專業,省重點專業。幾年來就業率一直在95%以上,畢業生60%以上分到南方沿海各大城市、各大醫院,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創造了牡醫的影像品牌。在擴招形勢下如何保證影像品牌專業的質量,實現大學生理想就業,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就業現狀
自1999年開始擴招,隨著擴招生的比例不斷增加,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令學生和家長擔憂。據不完全統計,我院影像系2001屆、2002屆、2003屆畢業生就業率呈歷史鼎盛時期,就業率達100%,2004屆、2005屆、2006屆分別在95%、90%、80%以上。07屆畢業生就業形勢不樂觀,形勢相當嚴峻。截止4月末全院畢業生協議簽約不足40%,影像系畢業生就業簽約較往年明顯下滑,出現了歷史的低谷。其現狀表現:
1.認識存在誤區
認識誤區之一:就業率低是擴招的弊端。2003年是高校擴招后的第一個畢業生高峰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02年的145萬猛增至212萬人,2004年再增68萬,達280萬人,2005年,高校畢業生突破340萬,2006年應屆畢業生495萬人,畢業生就業形勢的一年緊過一年。于是,許多家長和學生抱怨:都是擴招惹的禍!
認識誤區之二:大學是精英教育。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幾十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越來越趨近大眾化。而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精英教育階段的觀念上:認為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著是“精英”,一定得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因此,畢業生及其家長十分強調醫院的等級、中心地理位置及起點待遇等,觀念不能及時更新,思想不能與時俱進,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是畢業生就業難的癥結所在。剛畢業的大學生不能給自己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
認識誤區之三:高學歷等于高的就業能力。社會普遍認為高學歷等于就業能力,這是目前普遍認識的誤區。用人單位人才的高消費,招聘研究生以上的學歷。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于高的工作能力。忽視個人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忽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導致就業過程的連連受挫、碰壁。導致就業信心不足,就業能力薄弱。
2.就業現狀的困惑
困惑之一:失業是一個社會問題。主要與一個國家就業需求狀況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國家經濟政策失調有關。我國正處于轉型期,政府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轉軌迫使國有單位減員增效,吸納能力大幅下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
困惑之二: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問題。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重,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首先高校培養層次比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各層次就業率與同期招生數層次結構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過與求。
困惑之三:地方區域保護主義強。南方各高校近兩年陸續有影像專業的畢業生,當地政府出臺優先錄取本地生源的畢業生,外地的畢業生要求是研究生學歷,條件越來越高,就業難度加大,競爭更加激烈。
二、就業力缺失的原因
1.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錯位。大學生在擁有專業知識的同時,卻不注重專業知識的運用,即專業技能方面很欠缺。專業技能的不強一方面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是大學生不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本科生對自己的定位較高,總想從事一些研究和開發性的工作,卻忽視了專業技能的訓練。
2.專業素養和個人修養的缺乏。大學生更注重知識和能力的提高。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畢業生的個人修養,如誠信、團隊精神、好的職業道德、事業心和責任心,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等。現今大學生最缺的是個人素養。一個人的專業素養和個人修養能幫助那些既有知識又有技能的人做事做得更好、更快和更有效率;個人素養也可以讓那些暫時還沒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迅速得到發展,直到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運用到工作中去。
3.就業素質和創業能力的缺乏。“先就業后擇業”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主流觀念,由此可能引發用人單位招聘大學生成為“為別人做嫁衣”,用人單位招聘大學生時可能更保守。大學生的再創業能力也非常薄弱。
4.學校和用人單位溝通的缺乏。學校與用人單位長期、有效的溝通。有利于大學生對招聘單位的選人標準有所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有充分的認識。
三、就業對策思考
1.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學生素質。品牌專業是高校的核心資源,是高校獲取競爭優勢的直接途徑,是贏得生存空間的關鍵。學校在招生、育人、就業的全過程中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加大財力、人力和設備的投入,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做到以質量制勝。確保品牌專業的質量。
2.加強就業指導、提升擇業能力。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為對學生的人生指導,滿足學生對于人生發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引領大學生實現理想就業。
3.營造育人環境、提升品牌價值。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孕育特色校園文化,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為學生成才方向奠定了基礎。因此,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個性品質形成、提升品牌價值,在社會和用人單位中樹立品牌。
4.拓寬實習基地、搭建就業平臺。建立實習與就業相結合,這是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更流暢、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渠道。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養大學生,偏重教育的過程,忽視與用人單位的長期有效的溝通。建立一種基于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才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之所在。建立實習與就業相結合,是實現理想就業的有效途徑之一。
5.搶占就業市場、建起友誼橋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會收到就業的最佳效果。走訪用人單位,即可以了解醫療市場的需求,又可促進高校與醫院的聯系,達到推銷畢業生的效果。請進來,定期或不定期的把用人單位請進來,召開供需見面會,為學生就業搭建平臺。
參考文獻:
[1]周濟.貫徹中央精神扎實做好就業工作-在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2).
[2]張軍.高校畢業生就業出路之我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作者單位:黑龍江牡丹江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