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學環境 語文素養 因材施教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要“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只有切實有效地擺脫傳統滯后的教學方式,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授之以漁,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具體做法如下:
一、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基本環節?!白x”有利于提高識字的質量,能夠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的能力,能夠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從“讀”開始。教學中,我主張以“讀”為主,以“講”為輔,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有的放矢地讀,通過“讀”,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字詞,理解課文詞義,把握主題思想,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在講《荷花》這一課時,除重點語句、段落給予指導外,其余大部分課文通過朗讀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其實有些課文,學生通過熟讀就可以理解、體會,無須教師去細細分段指導,加以分析。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鍛煉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豈不是一舉兩得?
二、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到語文教學中去
自主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教”和“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知識、探索規律,獲得新型的學習思路和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為載體,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素質教育觀下的教學,要求教學適應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和愉快”,這就要求應在不同學生素質的差異中去謀求最佳的結合,力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為了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教學應立足于以下幾點,一是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特點,二是教學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包括最差的學生都要在原的基礎上提高一步,要用不同的標準要求學生,只要有進步,就是好學生。三是設立分層次的教學目標,適應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特點。四是課堂提問要分檔,必須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差學生的回答問題的能力。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五是作業設計要合理,設置高、中、低三個檔次,必須對每一個學生都能適宜。
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進行教學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做學問的方法,培養學生全面的學習能力。如《火燒云》一課,教師重點教寫火燒云形狀變化的其他段落,使學習方法得到運用,段與段之間、篇與篇之間也同樣,教師教會一篇,學生就可以學會十幾篇,分析推理的方法,發展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學會觀察比較,提高鑒賞能力,學會閱讀寫作方法。
(作者單位:河北景縣北留智鎮第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