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結合我校實際,從建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更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樹立終身教育學習理念等方面,探討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教學質量問題。
[關鍵詞]大眾化教育 人才培養 教學質量
高校擴招為更多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敞開了大門,從整體上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學文化水平,但它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也與日劇增。針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高等教育結構的變化以及學校功能的改變,各高校都應對學校功能進行重新定位,明確辦學思路,確定培養目標和教學質量考核與評價的標準等,為學校指出了未來辦學發展方向。
一、重視大眾化教育中的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大眾化教育形勢下,人才質量將更加多元。因此,我們需要構建新的人才質量觀。作為教師,不能因一次入學考試分數的高低,來評判學生素質的優劣。要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個體需求的多樣性;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對學生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進入高校后出現失望情緒、對所學專業喪失興趣,進而課程學習跟不上,甚至厭學等情況。學校應在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基礎上,更充分地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因材施教,分類培養。
目前,我校正逐步向完全學分制過渡,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教師,自主決定學習進程,以適應辦學形式多樣化、辦學層次多樣化和培養目標多樣化及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復合型人才。
現在,我校在“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近幾年已呈現出可喜的成果。一些學生通過學校提供的平臺并依靠個人的刻苦努力,為自己爭取到提升個人能力的更廣闊的空間。國際合作辦學,互相承認學分與學歷,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利用和共享,這將成為發展趨向,對學校、學生都是非常有益的。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加大合作學校之間教師的交流和培訓。
首先,要保證生源質量,不要因為急于擴大學校辦學規模而盲目擴招,只重數量而忽視了質量;還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吸引更多更好的學生報考。
其次,要抓好人才培養過程,重視學校的內涵建設。學校應在明確培養目標,加強教師隊伍、教材和實驗室建設。堅持加大教學投入,不僅限于資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對教師素質培養的投入。
另外,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應力求課程設置合理化、避免過多過雜,要重視實效性,考慮學生和社會的需要,給學生更多的社會實踐時間和空間。應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最好是貫穿大學四年的各個階段,以使學生實時地了解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同時給與他們不斷地沖擊,促使他們更新觀念,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對自己的發展方向的深入思考,或選擇考研繼續攻讀高層次學位,或參加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技能培訓,或切實地正視自己的就業前景。
再次,重視學生的就業問題。人才培養的質量,要看其是否滿足和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經受住實踐檢驗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畢業生的被接受度。學校需要對學生就業進行正確引導,還可以通過積極推薦,加強與往屆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聯系及利用校友的社會影響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就業提供更廣闊的渠道,提高就業率。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
現代教育技術極大的信息量、良好的交互性等優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學習者提供了靈活、方便、快捷、高效的學習條件。我們作為高校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勢,改革教學模式、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本人任教的2005級學生參與了 “新時代交互英語”聽說自主學習的國家外語改革項目的教學實踐,采用的教學軟件,注重信息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基于計算機網絡平臺進行教學和管理,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技術環境,提供了技術支持,使教學方式的有了重大轉變。
我校聽說課程的學習和單元、階段性測試設定在計算機網絡上進行,由學生根據課業進度自主確定時間在網絡上進行學習、答題,由電腦進行學習過程記錄管理、評閱學生考試成績。強調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其中一些人機互動的設計,在相當大程度上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確立和自主性的發揮。
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過程管理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對學生進行重難點的歸類指導,設計靈活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如雙人或多人分組情景表演等,考查學生自主學習成果;定期公布學生的自主學習進度和階段性學習效果、給予學生一對一,一對多的指導反饋等也有利于起到督促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強與他人的配合和交流,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教學的互動;并及時發現問題,自主調整學習策略,糾正錯誤,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實踐證明,要提高教學質量,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并熟練掌握、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發揮各類教學資源、教學軟件的優勢;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同時不斷探索并采取更切實的方法與手段使學生能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
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
當今時代以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等為特征,知識和技術的更新日益加快,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否則就將面臨事業的危機;還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素質,以使自己能夠應付各種挑戰,提高生活質量。
為此,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作為施教者和社會成員,自己也要做這方面的先行者,多參加科研活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素質。提高學習自覺性、調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等,及時將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數據資料等,轉化成有較高理論水平的教科研成果,使自己從知識型向創造型、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從而使自己的教育實踐更科學、更系統,更好地為教學工作服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切實地為學科建設服務,以適應社會對教育的新的更高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秦秀白, 賈國棟,張本慎.大學英語教學手段的更新與變革[J].外語界,1998,3.
[2]馬福,王志云.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發展[N].英語輔導報,2003,9.
[3]王子彥.創新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3.
(作者單位:遼寧沈陽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