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生物科技活動,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對開展生物科技活動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對開展科技活動的方法進行了探討,為生物科技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生物科技活動 綜合素質 思想感情 生活經驗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的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的本質并探討生物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其目的在于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國防和醫學服務。近幾十年來由于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的滲透、電子顯微鏡、電子計算機等新技術的應用,使生物學沿著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迅猛發展。面對生物學的發展形勢,培養生物科技人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生物科技人才的培養應從小開始。在培養途徑上,中學除了開設生物課外,還應該在校內和社會上廣泛開展生物科技活動。
一、了解我國動植物種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我國動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而且有不少的珍稀動植物。如大熊貓、白鰭豚、水杉等。中學生在參加生物科技活動中,由于能經常接觸各種動植物,使他們對祖國的鳥獸和草木更加熱愛,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另外,由于中學生物科技活動廣泛聯系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生產領域,這就使學生在對各種生物發生濃厚興趣和認識不斷加深的基礎上,能夠逐步樹立獻身祖國的農業、林業、畜牧業、海洋業的遠大志向,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結合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進行野外考察和制作標本活動
野外考察是指從形態學、分類學和生態學的角度,對野生動植物個體或群體進行考察的科技活動。其內容主要有野生動植物的采集、標本制作、生態考察和資源調查等項目。野外考察主要在野外動植物群落中進行,須在動植物生長發育期間開展活動,季節性強,一般不需精密儀器,憑借肉眼觀察和少量簡易用具就能完成。通過本類型科技活動,可以使學生掌握野生動植物考察的基本方法,并培養其野外工作能力及觀察能力,為將來立志于從事野外作業的學生作了心理上和能力上的準備。
三、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學習生產生活經驗
地球上已知的生物種類約有200萬種。它們的形態結構不同,生活習性也千差萬別,使得生物學的內容多樣。我們從生物類群的角度來劃分,生物學可以分為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真菌學、病毒學等。生物學不僅分科復雜,而且與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醫學、副業等生產領域以及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領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我們吃的蔬菜水果、雞魚肉蛋,都來自動植物,穿的絲布、麻料也來自動植物。生物學的眾多分科以及各分科與生產生活也廣泛聯系,如: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為中學生物科技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廣闊范圍和選題,使中學生物科技活動不僅內容豐富多彩,而且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
四、充分利用家庭環境,學習有關栽培、嫁接、繁殖和飼養等實際知識,提高生產技能
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對自家培養的花卉盆景及各種小動物的習性、形態行為和管理技術等進行細致地觀察、實驗和探究,并結合實踐經驗,總結出“家兔的飼養”,“小蝌蚪的飼養”,“豌豆的向光性”等實驗性、研究性的小論文,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提高生產技能。
五、結合“課外讀物”開展生物課外活動,是普及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良好方式
“課外讀物”內容多為科普性知識,涉及了自然界事物在生命過程中一些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常識,有的還具有實用性。另外,有的還介紹了我國古今生物科學領域的重要成就及國內外有關科學家的成才之路。這對于科普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決不失為一個良好的素材。比如:我們在指導學生生物的“課外讀物”時,可以為學生舉辦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國家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基因芯片、基因身份證等。這樣做,不僅鞏固了基礎知識,也為以后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另外還可以把“課外讀物”編寫成小故事,舉行故事會。這樣做不僅可豐富學生知識,開闊眼界,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生物競賽,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進取心
組織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不僅是生物教育和環境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在向廣大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愛科學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培養嚴謹求實、百折不撓的科學態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赏ㄟ^參加“生物百項活動”“環保知識競賽”“科學大眾生物競賽”等活動,使學生從對生物的不感興趣,被動學習到熱愛生物學,主動積極參加生物科技活動,在競爭中培養進取心,為將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做好準備。
七、積累科技活動資料,做好活動總結
科技活動資料是課題總結的依據,應注意積累和保存。生物科技活動的資料主要有原始紀錄、動植物標本、照片、錄音帶和錄像帶等。在各種資料中,以原始紀錄和動植物標本最為重要。應要求學生及時做好各項紀錄,并將采集的動植物及時制成標本,妥善保存。做好總結是提高中學生物科技活動質量不可缺少的步驟,可采取舉辦成果展覽、召開成果匯報會,撰寫小論文等方式進行。
八、開展生物科技活動可完善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結構,形成學生的各種能力
生物學的內容異常廣泛,中學生物課只能講授其中規律性的內容,對應用部分很少接觸,學生也很少有觀察操作的機會。中學生物科技活動則能更好地接觸生物學的應用部分,而且可以進行大量觀察和操作,彌補生物課的不足。這說明,在進行生物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只有充分開展生物科技活動,才能完善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結構。通過上面的簡述,我們知道中學生物科技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功能也多樣。無論是野外采集、調查、考察、動植物飼養、參加競賽、參觀訪問等等,都要反復進行觀察、操作、分析,這就能使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能力、準確的操作能力和敏捷的思維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未來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
綜上所述,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動,可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產生活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清科學技術、社會個人等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生物科技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熱愛動植物、熱愛自然環境、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感情;樹立了用科學的態度服務于社會的信心和決心;培養和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強了綜合素質,以便在今后的社會發展中、在競爭中學會生存。
參考文獻:
[1]鮑曉云.《開展課題研究 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生物學教學》,2007(2):29-30.
[2]金勝春.利用校園生態資源開展科技活動.生物學教學.2007(4):57-58.
[3]劉月菊.《開展生物課外活動 實施全面素質教育》.《中學生物學》,2007(1):19-20.
[4]魏威.《對白色污染調查和處理方法的實踐》.《中學生物學》,2007.
(作者單位:江蘇灌南縣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