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以暴力或脅迫、侮辱等手段,侵害其他家庭成員的人身權利(包括身體上、精神上和性方面的權利),造成一定損害后果的行為 。本文探析了家庭暴力產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的具體對策,目的在于遏制家庭暴力,保障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家庭暴力 成因 危害 防治對策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以暴力或脅迫、侮辱等手段,侵害其他家庭成員的人身權利(包括身體上、精神上和性方面的權利),造成一定損害后果的行為 。 目前,家庭暴力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筆者現從家庭暴力的產生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談些粗淺的看法。
一 、家庭暴力的成因
導致家庭暴力存在且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和觀念方面的原因,還有當事人自身的原因。筆者擬對西方家庭暴力原因的研究進行初步的介紹,以期對我國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 西方家庭暴力原因研究
西方對于家庭暴力的系統研究是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的。在實證的調查基礎之上,西方學者分析了家庭暴力產生的個體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理論體系。
1.暴力循環周期因素。在西方的家庭暴力研究中,一個公認的結論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曾經遭受過暴力的人,比沒有遭受過暴力的或很少遭受暴力的人,在將來更容易對配偶或子女實施家庭暴力。學者根據調查的數據,提出了“暴力推動暴力”的結論。
2.社會經濟地位因素。調查的數據表明,家庭暴力在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更為普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家庭暴力僅局限于經濟地位低的家庭。實際上,所有的經濟水平的家庭都存在家庭暴力的問題。
3.社會壓力因素。調查顯示,家庭暴力的比率同社會壓力的比率成正比。社會壓力因素主要包括失業或半失業、經濟窘迫、不期望的懷孕、單親家庭。
4.社會交往障礙因素。對家庭暴力的調查發現,一些非常殘忍的家庭暴力行為,往往發生在缺少良好的人際關系、生活封閉、孤獨的家庭。
(二)中國家庭暴力原因研究
家庭暴力問題似乎只在20世紀末以來凸顯出來,是因為在過去被其他問題如戰爭、經濟等問題所掩蓋。這一問題自從剝削社會產生以來就非常嚴重地存在并且作為當時社會一種“合法行為”存在,是經濟制度、法律規則、風俗習慣、科技文化的綜合產物。
1.封建殘余影響是其思想根源。儒家禮教“男尊女卑”、夫權統治貫穿數千年中國歷史;“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將女性置于男性統治之下,落后地區尤為嚴重。
2.經濟收入差異是其經濟原因。經濟是基礎,經濟收入的不平衡導致了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傳統的擇偶觀是男強女弱,一些男性“財大氣粗”,于是要求家庭成員絕對服從其意志,否則就大打出手。女職工下崗增多,收入減少,重新就業困難,弱勢妻子只好依賴強勢丈夫,從而助長家庭暴力。
3.心理因素是家庭暴力加劇的內在原因。家庭暴力歷來被視為家庭私事,鄰居不勸,村(居)委會不問;司法機關認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即使被打的鼻青臉腫,若不構成傷害罪,對施暴者也無法處罰,民事案件“不告不理”,這些實際上都是對暴力的默許,是對施暴者的縱容。
4.立法不完善是其法律原因。盡管我國的刑法、民法、繼承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和治安管理條例等對此都有相關的處罰規定,但是并不完善。存在著規定不明確、立法分散、原則性強、可操作性差的缺陷,這些都成為了家庭暴力滋長的原因。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睦、安寧、團結的家庭關系,不僅是每個家庭成員人生幸福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據廣東省婦女聯合會調查顯示有86%的人認為家庭暴力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可見家庭暴力是造成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家庭矛盾,如果處理不好會逐步升級,演變為惡性事件,從而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危害:
(一)導致婚姻破裂、家庭解體。丈夫對妻子施暴,使妻子的身心健康嚴重受損,同時也損害了家庭的和睦、夫妻間的感情。
(二)嚴重傷害兒童的身心健康,影響子女的健康成長,導致青少年犯罪增多。婚姻家庭暴力容易導致青少年人格扭曲,出現孤僻,抑郁等性格特征,變得懦弱或殘暴,成績下降,有自殺傾向等,這些影響在成年后仍會存在。另外,有暴力的家庭,其孩子長大后大多也有家庭暴力行為,違法犯罪的比例也較高。
(三)有些婦女蒙受家庭暴力后,沒有通過有效的途徑解決問題,來自肉體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使她們產生以暴制暴的想法,這就是所謂“受虐婦女綜合癥”。
(四)家庭暴力在直接損害婦女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的同時,帶來了社會不安定因素,也進一步推動了性別不平等和暴力等不良文化的傳播。它對生命和資源的巨大傷害表明:家庭暴力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家庭的范圍。
三、防治家庭暴力的具體對策
家庭暴力的存在,不論對個人、家庭還是社會都有極大的危害。為消除家庭暴力,聯合國發布了《消除對婦女暴力宣言》,并于1999年11月5日通過決議,確定11月25日為“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近年來,不少國家也相繼出臺了本國的防止家庭暴力法案。我國目前尚無專門的防止家庭暴力法案,法律、法規也未對家庭暴力的相關法律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預防和制止家庭中的暴力行為勢在必行。
(一)在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基礎上,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是要加強思想教育。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要投入相當的時間、人力、財力,在全社會進行一場持久地,以倡導男女平等,廢除封建夫權、封建家長制,建立文明、健康的新型家庭關系為內容的“家庭工程”教育活動,營造一種新型的家庭氛圍和社會氛圍。二是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從當前的基礎教育著手,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特別是對當前家庭暴力突出的區域、階層進行相應的、有針對性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制止、減少直至消滅家庭暴力。
(二)盡快制定專門的《反家庭暴力法》。我國已有關于維護婦女、兒童、老人權益的法律法規,如《憲法》、《民法通則》、《刑法》、《婚姻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之中均有此類規定,在民法上,從侵權角度看待家庭暴力,賦予受害方民事賠償請求權,受害方有權要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包括精神賠償)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是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但由于條文和法規過于分散,致使有許多的漏洞和缺失,也并未提供根本防治及解決家庭暴力問題的途徑,且極不利于司法操作及社會實踐,建立有效預防控制和制裁家庭暴力的法律體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國應該注重專門立法,制訂《家庭暴力防治法》,在法律中明確家庭暴力的定義、家庭暴力的救助機構和求助程序、制裁機構、施暴者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內容,做到可操作性強,執法部門明確、各部門分工明確,使受害者能方便、快捷利用司法程序來救濟,讓反家庭暴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三)執法部門應當各司其職,加強配合。為了保護婦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除重視立法工作外,要重視和加強對施暴者的打擊力度, 對受害人進行司法救助。執法人員要轉變觀念,重視家庭暴力的處理,完善執法監督系統,把預防、制止和制裁家庭暴力視為自己份內事;不要互相推諉,對不屬于自己管轄范圍的應當告知受害人到有管轄權的機關投訴,要建立公安部門為主體的制止懲處家庭暴力網絡,設立家庭暴力投訴站和家庭暴力傷殘鑒定中心,全方位、高質量地為受害婦女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支持和服務。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維護婦女、兒童、老人合法權益法庭”或“家庭暴力法庭”,專門審理家庭暴力案件,通過及時懲治施暴者,切實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四)建立多層次的社會救助網絡。消除與防治家庭暴力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全社會要從輿論、道德到法律、機制,從司法機關、社區、單位到家庭編織一個反家庭暴力之網,使家庭暴力走出“鄰居不勸、居委會不問、單位不管、不出人命司法機關不理”的真空地帶。新聞媒體要加強對家庭 倫理道德的宣傳,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倡導尊重公民權利,男女平等的社會風氣,培養被害人自身權利的意識,消除施暴者頭腦中的封建余毒,將一些家庭暴力案件曝光,增加公眾監督作用。單位和社區要關心每一個可能發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一有事件發生即妥善處理。各級婦聯組織要對婦女加強普法宣傳教育,讓保護婦女的法律規定深入人心,提高廣大婦女的法制觀念。執法機構要加強婦聯等社會團體的作用,使這些組織成為反家庭暴力基地。援助和保護受害者是反對家庭暴力的重要措施。基層組織及婦聯等要重視給受暴者精神上的撫慰,及時解決他們的困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設立婦女庇護所、家庭事務裁判所、家庭暴力救助站等機構來達到這一目的。山東省就率先在全國建立了“家庭暴力援助中心”、“婦女庇護中心”等服務場所,為受害婦女真正撐起服務的保護傘。
(五)全面提高婦女的自身素質,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和防暴抗暴意識。婦女權益的享受和保護,要靠自己去努力爭取。首先要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質,一般地,文化程度決定其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的高低,女性只有在經濟上自立了,才能擺脫在家庭中依附男人的狀況;其次要提高女性的法律意識,增強其反家庭暴力的自覺性和斗爭性,這是改變婦女家庭地位、實現男女平等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遭受家庭暴力侵害時,女性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當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制家庭暴力時, 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再次要培養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增強婦女的獨立人格意識,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
總之,家庭暴力是一種社會問題,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運用法律、行政、教育和管理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懲治。我們相信:在我們建立和諧社會口號的感召下,家庭暴力必將最大限度的減少,直至最終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文明、和睦、平等的社會主義家庭。
參考文獻:
[1]劉國奎.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對策探析[J].政法論叢,2004,(1).
[2]徐惠蘭.論家庭暴力[J].合作經濟與科技,雜志社第237期.
[3]李明舜.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幾定思考[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3,(2).
[4]馬原.堅決制止和消除對婦女的暴力[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
[5]巫昌貞.婚姻與家庭繼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單位: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