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與生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新課標形勢下,更要注重語文教學與生活的關系。為加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本文提出了以下四點做法:1.同游生活之海,共做生活主宰。2.創設情境,變語文課堂為生活課堂。3.精選電視節目,充實語文素材。4.豐富課外活動,增強實踐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生活課堂 語文素材
語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務于生活的一種語言工具,它天然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高山流水,清風明月;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塞外風光;草長鶯飛、山青水秀的嫵媚江南;人生的悲歡離合,求索的艱難坎坷……都是語文課里鮮活的內容。所以,語文不是一本單一枯燥的教科書,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斕的生活。脫離了生活的語文,勢必會成為一潭死水,要想使語文教學取得成效,就得扎根于生活這片沃土。
一、同游生活之海,共做生活主宰
“打鐵還須自身硬”,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現代社會中的新事物層出不窮,如果教師僅憑自己在師范院校里學到的那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偌大的生活海洋,有的事情學生知道老師未必知道。因此教師本身首先應注意在博覽群書的同時,多去接觸自然,體察感悟生活,并且要放下那種“居高臨下”的架式,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共同構建一個“合作”的學習氛圍。
“腹有詩書氣華”。不了解伊拉克戰爭,就難以向學生滲透國防建設的重要性,不熟悉Internet, 就無法聽他們談上網的感受,沒聽過《從頭再來》,又如何向他們詮釋“心若在,夢就在”?教師要貼近學生,走進他們的世界,在生活的海洋里攜手共進,把生活視為一所最好的大學。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不至于成為寒酸的“老學究”。教師的理論學習不能放松,對生活的研讀同樣也不能松懈。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早已走遠,今天的語文老師必須做到事事關心,方能與學生談古論今、品評自然、洞察社會、解讀生活,從而走出“教死書”與“讀死書”的藩籬,成為生活的主宰。
二、創設情境,變語文課堂為生活課堂。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運用情境教學,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課文時,教師不僅要注重在設計導語時要緊密聯系生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還應力求課文內容的生活化。
如在《核舟記》一文中,有一段“船頭戲”。若是按照傳統的講授方式,學生對人物的刻畫很難有一個準確、深刻的認識,文段的背誦也是有難度的。我把學生事先制作好的“峨冠”、“念珠”、“手卷”、“胡須”等道具,分發給三位“演員”,伴著臺下節奏明快的朗朗書聲,臺上的“蘇軾”、“魯直”、“佛印”及時地做出各種動作,模擬出各自生動的情態,佛印的表演尤為精彩,臺下的歡笑聲、喝彩聲此起彼伏,這段“船頭戲”至今同學們還記憶猶新。這次表演,形象地展示了“船頭坐三人”的生活場景,學生對于文中三人的位置、動作、情態等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文段的背誦也圓滿完成了。此文中還有一處容易忽略的細節,在“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這段文字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既然是“聽茶聲”,那么爐上的肯定是燒茶的壺,此處的“茶壺”與我們生活用的茶壺是不能等同而論的。
將語文課堂生活化,能夠借助學生的形象思維,達到事半功倍,化難為易的良好效果。當然,僅憑演出課本劇是不夠的,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把聽歌曲、猜燈謎、對對聯,甚至是拉家常,有的放矢的帶入課堂,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在鍛煉了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同時,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可謂是一舉兩得。教師只有善于創設好的情境,三尺講臺才能成為“激揚文字、揮斥方遒”的神圣舞臺。
三、精選電視節目,充實語文素材。
看電視一度被許多老師與家長視為孩子們的“禁區”,以為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筆者以為,至于那些長篇連續劇,尤其是武俠劇、言情劇,還是不看為妙,但絕不能將這道門封死。生活處處皆語文,電視是積累素材的百寶箱,在這里面,可以自由地采英擷萃。電視是映鑒生活的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可以辨清人間的美丑善惡,了解世事的百年滄桑。多選一些經典的節目,如《焦點訪談》《共同關注》《國防時空》《道德觀察》等,其含金量都很高。要善于從這些節目里語文素材,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人生長河中不光有鮮花與陽光,也有荊棘與烏云。有無情拋棄殘疾嬰兒的狠心父母,也有精心撫養、竭力救治的叔叔阿姨;有招搖行騙的江湖野醫,也有以身殉職的白衣天使;有貪得無厭的胡長青、程克杰,也有鞠躬盡瘁的焦裕祿、任長霞……這些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在觀看之后一定要及時地寫下自己的感想,提高自己明辨是非、感悟社會的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要經常了解學生在這方面的收獲,啟發他們將有關材料運用到相應的寫作中,在充實學生素材庫的同時,切實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四、豐富課外活動,增強實踐能力
豐富的課外活動是單純的課堂學習所無法比擬的,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經常參與課外活動,使他們獲得“實戰”的樂趣。如建立文學社、科普小組,定期舉辦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郊游等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以下是一位學生春游之后的寫作片斷:
春天來了!不信,你聽:小溪正彈著暢想曲,載著岸邊的一抺抺新綠,歡樂地奔向遠方;不信,你看:小草正悄悄地探出頭來,像一個個初生的嬰兒,久久地凝視著周圍的世界;不信,請你閉上眼:是不是感受到溫馨的風兒在撫摸著你,詩人的“吹面不寒楊柳風”是否拂起你的縷縷情思……
這足以見得,惟有在生活大課堂里,精心觀察,細心感悟,方可在運用語言時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因此,在各種活動中,教師要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引導學生尋找生活和語文的撞擊點,全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讓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生活的各個領域。
總之,語文教學與生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新課標形勢下,更要注重語文教學與生活的關系。用劉國正先生的話說,就是“語文一旦與生活相結合,便立刻生動活潑起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善于運用生活的“源頭活水”,語文學習的“渠”才會永不枯竭。
(作者單位:山東無棣縣水灣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