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經濟時代的教師產生了信仰危機,將嚴重影響學生乃至國家的健康發展。作為思想先行者的教師,在如此大社會背景下,更當塑造自己完美的信仰體系。
[關鍵詞]時代 教師信仰 信仰塑造
2007年4月16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嚴重的槍擊事件,33人死亡。慘劇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學者利布雷斯庫在關鍵時刻挺身堵住槍眼,為全班學生成功逃脫爭取了寶貴時間。他只是一位客座教授,也非美國籍人,他甚至已經年過七旬……這些本可以成為他保全自己生命的托詞,但是,他沒有這樣去做,他用自己的生命演繹了教師信仰的最真、最善和最美,成為教師信仰的典范和楷模。
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思想、主張、主義極度推崇和信服并把它奉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為準則,即不完美者對于完美境界的永遠憧憬和追求,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每個人都應有信仰,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更需之。身教重于言教,體現教師信仰的日常言語和行為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終生發展。
新時期中國的飛速發展,主要體現在物質文明上,其精神文明建設遠在其后。金錢被當作信仰,可金錢只是一種物質,它沒有思維和精神;而信仰是一種精神追求,所以金錢不可能成為信仰。沒有信仰的人又怎能獲得人生樂趣呢?在不少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混沌不清的大社會背景下,人們最終對自己的信仰產生迷茫,對人生產生迷惑,思想和行為隨之出現混亂。教師畢竟不是圣賢,也食人間煙火,處于同時代的他們也有信仰危機,這將嚴重影響學生乃至國家的健康發展。
信仰對于當代教師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教師信仰的現狀如何呢?我隨機選取21-60歲不同年齡段的群體作為樣本進行研究。本研究從杭州市10所學校隨機抽取,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725份,回收率90.6%。在被調查的725人中,男315人,女410人。年齡分布:21-30歲231人,31-40歲242人,41-50歲184人,51-60歲68人。職業分布:小學215人,初中293人,高中217人。文化程度:中專32人,大專225人,本科及以上468人。其中有宗教信仰63人,占8.7%;無明顯信仰225人,占31%;以金錢等物質為主要信仰135人,占18.6%;有社會信仰或精神信仰285人,占39.3%;其它17人,占2.4%。由上可見,教師信仰缺失現象已經十分嚴重。
作為思想先行者的教師,在如此大社會背景下,更當塑造自己完美的信仰體系,為學生的信仰教育樹立榜樣。
塑造教師信仰,首先要認識信仰,要做到五個基本點:
一、信仰是建立于理性之上,與迷信完全是兩回事;
二、信仰不一定就是宗教的,它包含宗教信仰,且遠大于其;
三、信仰是一種向導,高于理想,具有最高性與永恒性;
四、信仰是心靈的歸宿,建立積極信仰對個人、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
五、信仰有真偽、高低、積極、消極之分;
建立信仰是塑造或端正教師價值觀、人生觀的根本之道,如何才能塑造教師的信仰呢?
首先,樹立教師的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即明確教育的目標是“育人”,而非“制造攫取高分的機器”。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教師主要依靠傳遞系統知識來引導學生發展,以培養學生成為“有學問的天才”為目標,側重于學生智商培養,而忽視學生情商教育。學生的考分成為教師制勝法寶和不懈追求的目標,這是教育信仰的誤區。
信仰是知識和實踐行為之間的中間環節,它不單純是知識,還充滿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知識只是其一,做人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此為教師教育信仰。人是一種價值性存在,教人成人就要引導人理解、創造人的價值,以培養學生成為好公民為教育信仰。教人成人不能沒有教育信仰,偉大教育家總有其堅定的教育信仰。蘇霍姆林斯基宣稱:“我的教育信仰在于使人去為他人做好事,并發自內心深處去做,在于建造自我。”
世界名校英國伊頓公學教師的教育信仰是,希望每個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價值,使他們能夠對社會貢獻價值,而從來不把自己當成工廠生產線,為滿足就業進行大量的生產。美國教師的教育信仰是學校培養不出天才,但可以培養好公民,公民培養好了,人才也就有了。發達國家的成功教育離不開教師正確的教育信仰,值得中國教師深思,并將之作為教育信仰主要內容之一。
其次,樹立教師的精神信仰。
精神信仰是價值觀最核心的終極狀態,處在價值體系的最高位置,對人的社會心理起著重要的調節和支配作用,對自我和社會的態度都有深刻導向作用,對社會思潮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力。
教師的精神信仰是追求自我人生幸福的內在需要。客觀地說,新經濟時代的教師社會地位并不高。人的社會地位有三個要素構成:聲望、財富和權威。教師的職業聲望是“特別的、朦朧的”;教師的薪水并不高;教師的權威也很低,僅在課堂上和面對學生家長時才有所表現。顯然,一輩子做教師的原因并非外在物質力量,而是內在精神力量。教師把自己生命所有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成長為理想之人。對職業有樂趣,對人生有精神信仰才有人生的幸福。
再次,樹立教師的人文信仰。
人文信仰本質是一種自由、自覺、批判精神的信仰,是對善惡、美丑、是非的判斷能力,寬容精神、尊重人、合作精神等,甚至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是人文信仰的體現。
提升人文信仰,需閱讀和汲取世界和民族文化等綜合性人文經典,感悟、體驗、理解精華,將之作為精神根基運用于教育教學與生活學習實踐之中。只有具有人文信仰的教師,才能營造出一堂生動的充滿人文氣息的課,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做人的綜合能力。
讓教師具備批判性思維,增強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樹立新時期教師人文信仰的重要內容之一。惟有如此,教師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才能引導學生突破人倫關系,做到“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獨立思考、質疑一切是教師的創造之魂,也是教育之魂。
最后,樹立教師的社會信仰。
社會信仰的主要內容是指人們以國家的繁榮昌盛、政治發展、民族的發展強大作為價值判斷的主要標準和個體生活的重要目標。社會信仰包括民族主義、國家和政治信仰。
快速發展的社會極大地沖擊著原先各種社會信仰,作為教師本身,應該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與政治信仰。盡管現在理論關節點、所有制結構、社會生活、宣教效果、黨章和教材內容、反教條主義等多方面存有缺陷,但教師應該看清主流,堅信社會發展方向是正確的。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方永剛教授堅定的社會信仰,是中國教師樹立自己社會信仰之學習楷模。
總之,新經濟時代的教師,亟待樹立起與時代相對應的信仰,努力為社會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好公民,實現中國的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喜榮.《論信仰產生的情感根源》.《江漢論壇》.2002年.
[2]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三聯書店,1991年版.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服裝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