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航空運輸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航空運輸量,飛行總架次連年大幅度增長,近幾年我國先后引進了大量世界上先進的運輸機,新航線、新機場紛紛上馬,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要求,不斷增長的飛行流量為飛行人員和航行管制人員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在稠密地區,防止飛機空中危險接近和相撞就是許多新課題中比較突出的一個。
[關鍵詞]飛行活動 稠密地區 飛行機組 空中相撞 采取措施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先進的航管二次雷達幾乎覆蓋我國主要飛行區域,通信導航設備比以前更精確地為飛機提供定位。人員素質逐年提高,大批經過國內外訓練機構,大專院校嚴格訓練的專業人員成為航空運輸生產中的主力。盡管如此,天上仍不太平,近幾年飛機空中小于安全間隔,危險接近,空中相撞事件時有發生,有的構成事故征候,嚴重危及飛行安全。因此,我們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弄清飛機相撞和危險接近的成因,制定切實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結合民航飛行的實際情況,以麥道-82為例,對相撞和危險接近的成因及防范措施做以下理論上的探討。
一、成因
造成飛機相撞和危險接近的原因多,情況復雜,僅從有可能引起飛機相撞和危險接近的兩個方面加以分析,即:說錯,聽錯。
(一)說錯。從航行管制角度講,由于飛行量增長過快,管制員業務能力的限制,不能正確地指揮飛機保持規定的安全間隔。從更深一層意義上講,我們的航空法制還不夠健全,有限的文本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又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因此,總的來說,不夠完善,容易造成指揮失誤。民航十幾年來一直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雖然多次做過條目上的修正,增加,補充,但仍是一個綱領性的東西,缺少進一步的解釋,尤其是通話部分,僅在《管理規則》的最后幾頁有幾個通話舉例,內容也很單一。近幾年來出版的指導通話的書籍多作為英語教材的漢語翻譯,缺乏權威性,不利于統一執行。這就是容易造成漢語指揮的隨意性,沒有標準用語。同一個管制員今天和明天指揮用語不一樣,同一個飛行員去北京和上海說法不一樣。例如,在上海虹橋機場飛行員要在滑行中與上海進近聯系一次,有時可以在此間得到離港程序,應答機編碼等。飛機起飛后200米自動轉到進近頻率,不必與塔臺再見。在北京卻是另一種情況,飛機起飛后才第一次與進近聯系,才此之前塔臺可能會給飛機高度或航向的指令。不評價孰是孰非,僅從航行法規的角度說,應該有一個比較統一的程序,今后隨著飛行流量的增加,一些大機場逐漸要開通進近指揮市,這方面的矛盾會更多地反映出來。法規不健全,地方法規又太具地方性,飛行員只能入鄉隨俗。作為指揮用語同樣也存在一時出現空中與地面互不理解通信含義。相比之下,北京調度市由于有一套鑒于目前狀況所制定的標準指揮程序和標準通信用語,而且在制定標準時,都經過了反復推敲,充分考慮到了“標準”的含義,所以整個北京指揮區程序比較好,飛行員在執行地面指令時顯得很從容。在同一情況下,空地之間的通話必須有規范用語,而不僅僅是一種習慣說法,約定俗成,就能使管制員,飛行員感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飛行起來感到既無爭議又方便,也為飛行安全提供更大的可靠性。具體到每個管制員,除了受上述“大氣候”的影響外,還有許多個人的因素,比如每個人的業務能力,心理素質,疲勞程度等都可能誘導管制員發出錯誤指令,除了能力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工作責任心問題,工作馬虎,不能全盤掌握空中飛行動態,指揮飛機上升,下降時機不對,或將飛行指令發錯對象,有時心口不一造成口誤,也是危及飛行安全的因素。
以上種種情況雖然有的還沒有直接造成飛機相撞和危險接近,但都對飛行安全造成潛在的危害,如不引起重視都可能危及飛行安全,因此管制員,飛行員都應該經常總結工作經驗,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找出相應措施,把各種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中。
二、防范措施
飛機危險接近危害大,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但并不是不可防范,只要管制員、飛行員加強工作責任心,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空中、地面齊抓共管,一定能杜絕相撞和危險接近的發生,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在空中,地面都抓好。作為共同點,管制員、飛行員都呼喚一部完整的、權威的、統一的航管法規出臺,盡快規范通信用語。十幾年前民航總局翻譯下發了《日本運輸省航空運輸法》,其中對各種飛行情形進行了描述,對各種高度、速度等都分別用英語、日語進行了解釋,甚至連大家司空見慣的術語都形成了文字性的東西,并對國際通用和僅限日本國內使用的術語進行了區別,我們現在需要的正是這樣一部“大作”,有了好的規章,才能要求大家嚴格遵守,否則規章本身不嚴謹,就談不上嚴格遵守。作為管制員和飛行員,為了避免危險接近和相撞,還必須針對起成因做到說對、聽對、做對。
(一)說對。管制員要熟悉各種飛機的性能,熟悉飛機的機動范圍,熟悉飛行間隔規定,飛行指揮要有預案,要提前預見將來可能發生的飛行沖突,及早通報沖突雙方加強警戒,要充分利用雷達設備監視飛行中的飛機,在口令有可能產生歧義時要明確自己的意圖。工作要講完整的程序,比如利用雷達監視一架飛機爬升,當發出指令后,應當證實指令無誤→證實接受對象無誤→證實飛機復誦無誤→證實飛機已離開現在高度轉入爬升→證實飛機在指定高度停止爬升。這樣有利于把好空中關,事實上有很多次危險接近都發生在飛機應答機,地面航空管制雷達工作良好的時候,只是管制員未能充分利用設備及時發現飛機已通過高度而沖向下一相對高度層。當飛機已造成危險,再采取避讓措施,為時晚矣。因此,地面早發現,早制止是最有效的行動。
(二)聽對。飛行員應當嚴格執行飛行規則,執行各機場的細則,熟悉走廊的進出規定,明確高度配備情況,飛行中要全神貫注,注意收聽。在起飛、著陸和航線飛行過程中機組成員要帶好耳機為防止飛行員聽錯或管制員口誤,最有效的辦法是要實行空地之間的雙向溝通。管制員向飛機發出指令,飛行員回答“明白”,按管制員的指令操縱飛機,只是一種單向溝通。官職員發出指令,飛行員在理解了指揮員的意圖之后,一定要有回令,并復誦管制員的指令,管制員在聽到飛行員復誦后,可糾正飛行員的錯誤信息,構成雙向溝通,當飛行員不懂或不理解時一定要向管制員詢問清楚后再進行操作,雙向溝通可避免一些含糊不請的事情發生。當機組成員中只要有一人對指令有疑問時,負責主通信的人員必須要提醒管制員來證實指令的正確性,在沒有證實取消某個人的疑問前,不能草率地下正確或錯誤的結論,更不應出現“差不多”,“大概”這種意識的觀念。在稠密區飛行時,機組還應注意自己前、后、左、右的飛機有無沖突,當有疑問時要主動提醒管制員引起注意,所以“聽對”指令是飛行員事實正確操縱動作的前提。
(作者單位: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