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階段,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完全確立,是我們進行心理教育工作的關鍵時期,這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者的合力,特別是不同的家庭背景要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家庭背景 心理健康 調查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校初一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為了進一步了解初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現狀,從而探索符合新課程實施時初中學生心理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筆者全面、系統調查了初一級學生的心理現狀與各自的家庭背景,對一些問題作了分析和探討。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初一年級112名中學生,其中男生62名,女生50名。
2.研究采用了定性與定量兩種方法:
首先,在設計問卷之前,采用座談、個別訪問等調查方法,找初一年級的各班班主任、任課老師搜集相關資料,其中包括學生的年齡、成績、品德、家庭背景、學校背景等方面的內容。這些訪談得到初一學生心理狀況和家庭背景的初步資料。
研究的第二步采用定量的方法,采取自行設計的問卷,在我校初一年級以整體抽樣方法抽取了112名對象,共發出問卷112份,收回有效問卷110份,有效率為98.27%。
3.調查內容(調查側重家庭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①學生年齡、是否獨生子女和單親家庭、家庭的經濟情況。②學生的興趣愛好。③學生的課余活動情況。④學生的不良行為。⑤學生的未來理想、職業選擇。⑥學生的情緒與心理問題。⑦學生的學習情況。
4.統計過程
輸入計算機的數據計84個變量,其中8個自變量,如性別、年齡、獨生子女、單親家庭、家庭經濟情況等;其余為因變量。數據分析采用SPSS10.0(社會統計軟件包)。
三、結果與分析
(一)單親家庭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單親家庭與其他83題(變量)作相關分析,有顯著性產異的如表1:

由表1可知,單親家庭更加重視孩子的課余生活及他們的心理健康,所以單親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受不良心理影響少。但由于單親家庭的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成員氛圍下成長,心理和行為上會有所偏差,往往他們會把父母的離異看作是自己的錯誤或自己不乖,所以得到父母的理解和信任變得尤其重要。
(二)獨生子女家庭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1.獨生與其他83題(變量)相關分析,有顯著性差異的如表2
2.T檢驗
性別、獨生、單親家庭、家庭經濟情況等9項自變量與父母關系、考試問題、學習方法、師生關系4項因變量作獨立樣本的T檢驗,其中有顯著性差異的是:

獨生與考試問題(31、35、53、58題)作T檢驗,有顯著性相關:SIG.=0.030;獨生子女在考試問題上明顯應付自如,考試成績也明顯高一些。
獨生與學習方法(39、42、48、49、52、58題)作T檢驗,有顯著性相關:SIG.=0.014;獨生子女在學習方法上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學習效率也相對高。
由此可見,獨生子女家庭一般比較富裕,家長文化程度較高,對子女的學習更加關心并會指導和影響學生,所以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有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技巧,成績較高,自我感覺良好,在學習上的成功體驗也高。但由于父母百般照顧,形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意志較薄弱,性格任性,如果不加強教育會形成不良心理。
(三)家庭經濟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由表3的數據可知,多數學生家庭和睦,父母親關系融洽。他們在父母的關心愛護下成長,部分學生容易嬌生慣養,缺乏艱苦樸素和刻苦學習的精神,耐挫能力較差。少數家庭的子女更容易沾染上一些不良習氣,影響其健康成長。
四、討論與結論
(1)家庭教育中應重視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①家長要懂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獨立性、自主性不斷增強,他們要求父母能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因此要根據青少年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②家長要從實際出發,對孩子提出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給孩子定的目標要有適度,使他們跳一跳能摘到蘋果,就能鼓勵孩子去奮斗拼博。
(2)學校教育中對單親家庭的學生應考慮:①生活上多給一些關心。盡力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②學習上多給他們一些幫助。③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注重對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向他們指出:第一,不要有自卑心理,應相信老師和同學不會歧視你。第二,要學會做人,尊敬長輩,與同學友好相處,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第三,要培養自己在逆境中成長的勇氣。④經常開展家訪活動,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互通情況,共商對策。
(3)獨生子女的教育,既有社會的、學校的,也有家庭的責任,只有三者有機結合,形成教育網絡,才能更加有利于獨生子女的健康成長。然而在這三者中,家庭教育尤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個人都離不開家庭對他的最初影響。獨生子女的教育是一個新的課題,是每個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神圣職責。
總之,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階段,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完全確立,是我們進行心理教育工作的關鍵時期,這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者的合力,特別是不同的家庭背景要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江海燕等.《中小學心理教育叢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
[2]江東,許思安編.《教與學的心理教育—模式探索》.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9.
[3]樊富珉.《二十一世紀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趨勢》.大眾心理學(滬),2000.4.
(作者單位:浙江樂清市虹橋鎮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