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提高外語學習的效率,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本文了論述了公共日語課程教學觀念改革的重要性,探討了從以往單一的語法和閱讀為主的教學法轉向注重培養學生口頭交際能力的教學法所包括的幾個方面:互動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快樂教學法,中日對比教學法,對外語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公共日語 課程教學 教學觀念 教學方法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國際化的進展,中國國內學習日語的人數急劇增加,日語教學法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感到由于受大環境和小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選修公共二外日語課的學生比兩年前幾乎增加了一倍(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除日語專業外還有一千多人在學習公外日語。面對這么大的學習群體,雖然很多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涌現,但外語學習的效率并沒有明顯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學觀念和方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生實際學到的知識和培養出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而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受制于教師接受什么樣的教學觀念。所以,更新教師的語言教學觀是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的先決條件。正如國家教育部負責人曾指出的:“教學改革是核心,體制改革是關鍵,教育思想和觀念轉變是先導,培養人才是根本。”因此,要將大學公共日語教學改革引向深入并取得成功,教師教學的觀念轉變必須先行并貫穿于教學改革的全過程。
轉變教學觀念,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從以往單一的語法和閱讀為主的教學法,轉向注重培養學生口頭交際能力的教學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互動教學法
“互動式教學法”是建立在對傳統教育思想的反思之上的。它強調教與學兩種積極性的發揮,改變了過去只把學生看成是被動接受者的舊思想,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有了發揮才智的機會。這種教學法大致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向學生提出問題。任課教師將本課程按學生的接受程度與興趣點劃分若干個論題單元并擬出論題,在每一單元課前將論題通知學生,并且開列相關的參考書目和論文以便學生查閱準備。教師公布自己的電話及E-mail,以便學生隨時聯絡。
第二步,要學生研究問題。由學生帶著問題去查閱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給出自己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從課堂以外獲取知識的習慣。
第三步,學生、教師討論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就這些問題當堂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有不同的意見可以相互討論。與此同時,教師要迅速地為發言的學生評分并記錄成績,這些成績累積起來就是學生的平時成績。
第四步,教師講評問題。教師對本次討論課的問題給予總結,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說,然后再布置下一次新的討論題。
“互動式教學法”不僅是對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的一種改革嘗試,而且是考試方式的改革。在這種教學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或反問當場打分,而且還設計一些“獎勵”的分數,學生隨時在創造著自己的成績、改變著自己的成績。這種方法機動靈活,改變了過去那種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模式。
二、模擬教學法
模擬教學法是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模擬活動以掌握本領、技能的教學方法。如模擬同聲翻譯、模擬演出、模擬談判、模擬演講等。它包含六個要素:一是模擬主體,即學生;二是模擬指導,即教師;三是模擬對象,即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四是模擬目的,即讓學生通過模擬活動來掌握本領、技能。五是模擬活動,包括方法、步驟和過程等;六是模擬效果,即學生掌握本領、技能的程度。模擬教學法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好形式,是幫助學生接受知識、加深理解的好方法,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和聽力的工具,是培養學生素質,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素質的橋梁。
模擬教學的具體環節包括:模擬前預習、課堂模擬、模擬后討論總結等過程。授課前制作與課文相應的場景,先由老師做簡單的重點說明,根據場景讓學生互相問答。根據課程的進展,先由授課教師和學習成績較佳者編制成錄像節目,然后通過錄像、電視等節目加強學生的記憶力。實現口語化并讓學生簡單敘述故事的大致內容。制作與課文相應的畫片、實物,提高教學效果。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按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方針,以實踐為主在實踐訓練中適當、適時地介紹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學生模擬教學的方式,著重進行日語語音、語法、詞匯的訓練,幫助學生深入掌握所學習的日語教學法,提高運用教學法的熟巧技能。
三、快樂教學法
筆者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互動式快樂教學法,使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能在短期內得到較快的提高。特別是針對選修公共外語的學生日語基礎較差、學習日語時間較短的情況,互動式快樂教學法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和聽力能力,滿足日常交流的需要。
互動式快樂教學法強調的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和教師之間能夠及時溝通,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能及時把握教師所強調的學習重點;互動教學能夠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學習問題;快樂教學能夠使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四、中日對比教學法
中日兩國文化,尤其是在文字方面有很深的淵源關系。眾所周知,日語的平假名、片假名分別由漢字的草書、楷書偏旁部首演變而來,直至現在日語中仍保留了大量的漢字。這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有利的,我們不必再為學寫復雜的漢字犯愁,甚至一篇文章中漢字越多,越能加快我們閱讀的速度。但是這些看起來親切的漢字有時也會對我們的閱讀造成干擾。這是中日兩國的漢字有一部分字同義不同所致的。如“娘”在現代漢語中是“母親”的意思,在日語中卻應理解為“女兒、姑娘”。如果不對中日兩國文字加以區別,就會望詞生義,造成理解上的錯誤。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外語實質上就是在原先熟悉的本族語意義的基礎上獲得另一套符號系統,因此決不能否認和忽視已經有意義的本族的存在。我們的教學對象都是大學生,語言底子不薄,在教學中若能將兩者之間的關系相結合進行教學,將有助于學生更好把握規律,少犯錯誤,對他們今后的自學和提高會有很大幫助。
高校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是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創造。通過對公共日語課程教學觀念和方法的改革,可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可以創新思維,激發靈感,增強信心,培養能力。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