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強調,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其中,合作與交流是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也可以說是最為核心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活躍思維、深化認識,有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新課程背景下,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結合初步的教學實踐,對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提出可操作性的準備策略,組織策略,評價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 小組合作 合作與交流 合作學習
討論學習,古已有之。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與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就是早期的討論教學模式。近代以來,杜威的“活動課程”、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以及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相繼問世,為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例證。《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新課程的實施與設計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歷史學科所具有的過去性、綜合性特點也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的最有效的途徑。
從教學設計角度考慮,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有三個步驟:課前準備——課堂合作——課堂評價。本文就小組合作學習的準備策略、組織策略、評價策略等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討與實踐。
一、準備策略——精心準備是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的氛圍與質量同事前動員和準備關系極大。如何做好課前準備呢?建議從以下三個環節精心準備。
1.精心設計問題
精心設計并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是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前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疑者,思之始,學之端也”。“疑”就是問題,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使學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認識“廬山真面目”。從新課程的學習目標來看,問題的設計應體現新課程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從課堂學習過程看,問題是使課堂學習過程由教師主導向以學生為主體轉化的橋梁,把學生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交流獲得發展。因此,定題是關鍵性的第一步。在此環節設計問題主要應針對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問題,一般指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或者與此相關的當前形勢、與社會發展聯系密切的熱點問題。題目要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例如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五第三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本課內容涉及的范圍廣(政治與經濟、科技與文化、教育等諸方面理論)、時間長(50年之久)、頭緒多(探索與曲折、成就與挫折相互交叉),如何整合教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結合課程標準內容、學習要求和會考標準,精心構思,使教材內容主題化、思想化:重點講述四個模塊,集中凸顯一個中心思想,即通過對“兩彈一星”“東方魔稻”“科學春天”“飛天夢想”四個模塊的分組探究合作學習,突出本課的教學靈魂——中國的科技成就的影響力:感動中國,震撼世界。
2.適當補充資料
在歷史學習中引進歷史資料,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特色。歷史資料對于歷史學習就如同自然科學必須要進行實驗一樣重要,同時,歷史資料的運用也是新課程提倡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基礎。為了拓寬視野,深化認識,教師應該補充相應的歷史資料或引導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資料的內容是與合作學習有關的原始資料、史學界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和文獻。資料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文字、圖表、圖畫、地圖及音像資料等。補充資料的途徑主要是鼓勵學生從圖書館、互聯網等渠道多方獲取。為了面向全體學生,照顧中下水平的學生,教師也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經過擇取的客觀性的歷史資料。例如在《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學習中,要求學生課前分組查找關于“兩彈一星”“東方魔稻”“科學春天”“飛天夢想”四個模塊的相關成就和人物的圖片、文字材料及影音材料等。現將“飛天夢想”組同學查找到的的探究材料:古人飛天夢想和神舟上天的圖片。(略)
文字材料:美國、歐洲的一些航天專家紛紛對“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發表評論。“這表明中國已成為21世紀世界舞臺上科技與經濟的強大參與者。”“中國已成為第三個將航天員送上天的國家,這令世界出現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國有技術和財力將航天員送上天。”
美國《紐約時報》發表評論:“中國的航天計劃激發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國展示了強大的航天技術能力。”
西班牙《世界報》評論說:“中國龍已經飛起來了,而且飛得很高,它使整個中國充滿了自豪。”
本課學習前我為學生提供的網址有:中學歷史學習園地http://www.zxls.com;
中國科學技術館http://www.cstm.org;中國國家博物館http://www.nmch.gov.cn/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所http://www.ihns.as.cn/
3.合理布置場所
課堂上,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活動,從參與合作的人員看,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學生之間的交流,強調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多邊交流。實踐表明,每一個小組的特征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小組成員的互動行為和合作學習的質量。
一是小組的規模和構成。從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實踐來看,隨著小組規模的擴大,小組成員會感到不滿足,較少地參與討論,較少合作,較少交流。小組規模擴大對討論最大的影響在于每個成員講話量的減少和主動參與者的數量下降。關于多大規模最適宜于小組合作學習,尚無一致結論,一般以4~6人為宜。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個人興趣相近的成員組成的小組,其成員多傾向于有滿足感,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密切,討論學習效果也比較好。價值觀念和性格不合的人在一起很難形成牢固的小組。然而,性格不一致的成員組成的小組,在討論需要多種理解和綜合認識的問題時,效果比較好。鑒于以上的思考,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班級同學分成固定的8組,6人一組。
二是交流的模式。小組合作學習的交流模式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成員之間的交流是否經過教師;座位模式。實踐發現,經過教師交流的小組在完成小組任務方面比較有效,但與直接交流的小組相比滿意程度比較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座位模式主要有二種:①圓圈式模式。②行列式模式(如圖所示)

無論是圓圈式還是行列式模式,都有利于每個成員與其他任何成員的交流,小組成員之間能快速地協調意見和解決問題,形成民主的小組討論氛圍。
三是小組的組織領導方式。不要固定小組的組織領導方式,應該盡可能地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機會。我的辦法是設計小組討論登記表,格式如下:

通過表格的登記,可以避免由于學生缺乏討論的基本技巧等原因而出現的一些妨礙討論進行的情況:一是無人發言。因為每位成員都必須發表觀點才能有記錄。二是發言離題太遠。如果沒有發言記錄,部分同學可能會在枝節問題上耗時太多。三是個別同學發言過多,總結發言時變成某一位同學的獨家之言。另外,通過記錄員和發言人的輪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組織策略——因勢利導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關鍵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專心傾聽,并對其做出“謹慎的反應”。首先,教師要基本保持沉默,做機敏的傾聽者,仔細追蹤學生所說的一切,以便在需要推動討論時及時地介入。其次,教師要隨身攜帶筆記本,做討論筆記。對小組合作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方式是否得當、討論學習是否切題、討論的史實是否科學正確等適時地予以摘記。其三,教師要做到適時、適量地參與、介入討論,以確保小組討論活動不離開主題和順利進行。教師介入學生討論過多或過少均會影響合作學習效果,那么,教師在什么情況下介入才合適呢?我擬提出以下建議。
1.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全面解決問題。小組成員在討論的過程中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問題或某一方面上,或者在枝節問題上耗時太多。教師可適時地引導學生變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明確當前面臨的討論任務,啟發學生全面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一課學習中,首先,教師請各組學生代表上臺展示成果(課前要求學生分組查找“兩彈一星”“東方魔稻”“科學春天”“飛天夢想”四個模塊的相關成就和人物的圖片、文字材料及影音材料等),全班同學一起分享這些成果。其次,教師根據各組學生代表呈現的材料,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思考,全面解決問題。教師引導“兩彈一星”組同學從兩彈一星成就和這時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兩方面入手,來理解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創業、報效祖國的奉獻精神以及科技成就對國家國際地位的影響。引導“東方魔稻”組同學從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巨大希望著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艱苦創業的精神,成功培育出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秈型雜交水稻,為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增產做出了重大貢獻,又被譽為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第五大發明”!通過對科學家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先進事跡的介紹,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引導“科學春天”組同學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及其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科教興國”的意識。引導“飛天夢想”組同學關注我國在航天航空等高尖端領域取得的成就及影響——中國科技成就再次震撼世界!這些躋身世界前列的科技研究成果的取得,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2.引導學生糾正認識上的偏差。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偏差,出現某些史實上的錯誤。對于大多數學生認識不清的重要問題,教師不要簡單地加以否定。而要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走出誤區。例如在《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學習中,“飛天夢想”組同學感嘆建國六十年來科技取得的碩果累累,尤其是一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經躋身世界前列,提出中國是科技大國、科技強國。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指出中國科技的“尷尬”——中國至今還未獲得一個諾貝爾科技獎,讓學生清醒地看到和感受到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形成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與責任感!當然,如果某個學生能發現錯誤則更好。
3.引導學生尊重和關注別人,聽取他人見解。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由此獲取的知識、能力、方法保存在自己的腦海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學習的多數時間必須是由學生自己去學習和探究,但學習又總是需要與他人進行交流——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課本之間的交流。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尊重和關注他人,聽取他人見解。無論是小組成員之間還是小組之間,都需要與他人合作、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提高。特別是當其他同學發表不同見解時,也要認真地傾聽并吸取其中有益的內容。在彼此的交流與合作中使自己能夠發現和吸收來源于一切地方的有價值的東西。在相互尊重和寬容的環境中,新穎的思想才能生根發芽,蓬勃發展。伏爾泰說過一句名言:“盡管我不贊同你所說的一切,但是我卻要誓死捍衛你說出他們的權利。”這條原則應當成為小組合作學習的一種態度。
三、評價策略——發展性評價觀是對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升華
有學習,就有對學習的評價。學習評價是對課堂學習行為及其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必不可少。新課程倡導發展性評價,強調在學習評價中要使學生成為評價的受益者和參與者,突出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形式有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下面著重談談對教師評價的探索與實踐。教師評價分為即時性評價(或隨機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1.即時性評價。即時性評價又稱隨機性評價,它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隨時表現出來的行為、狀態和結果的及時評價,貫穿整個合作學習的始終。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雙慧眼、一對聰耳和一顆善于感受的心,及時捕捉和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信息,并進行及時的指導和點撥。例如,在小組匯報交流的時候,小組成員常常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觀點上,往往會忽略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因此,每位同學發言后,教師應以親切和熱情的態度,肯定或贊賞的話語,用一兩句話進行點評。點評的內容是發言學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觀點或發言中的閃光點,它可以提示學生注意別人發言的內容,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引發思想的碰撞,或啟發學生發現別人的長處,互相學習。當然,教師的即時性評價不一定用語言來展現,有時也可以運用體態語言:期待的眼神、贊許的微笑、鼓勵的表情等。總之,教師對學生的參與要給予各種方式的鼓勵,保護學生直接、平等地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經這樣說過,稱贊對鼓勵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陽光一樣。
2.總結性評價。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匯報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總結性評價。好的總結性評價能夠引起學生對合作學習活動的回顧,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和能力的內化。評價的內容包括:一是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包括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和獨創性。如發言是否踴躍、觀點是否清晰且有新意、表達是否順暢等。二是對認知結論的歸納總結。教師應把眾多學生的發言歸納為幾類論點,概括每類論點的論據,幫助學生理順思維,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對某些新認識不必得出一致的結論,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留下繼續思考的余地。三是結合小組交流匯報的成果,指出學生思維方法的優缺點,指導學生掌握或注意一些歷史思維方法。如要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萬事開頭難,讓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入到實踐新課程的浪潮之中,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于友西,葉小兵,趙亞夫.《歷史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3]趙亞夫.《歷史學習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4]施良方,崔允.《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7.
[5]朱光明.《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瑞安市玉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