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教育尤其是現代學校教育,要以育人為本,既教書又育人。而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繼續,是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本文就學生應在校外學做什么樣的人及在校外怎樣學會做人兩個方面作了深刻闡述。
[關鍵詞]學校教育 校外教育 學會做人
學校教育尤其是現代學校教育,要以育人為本,既教書又育人。教育的任務或者使命是什么,就是說,教育應該讓學生學會什么,這是人類自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產生以來就一直為人們尤其教育者所關注的焦點問題。答案是多樣化的,比如:“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學會合作”等等。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把會議的主題定為“學會關心”,關心全球命運,關心人類命運。但是,無論“學會什么”,最基本的落腳點還是“學會做人”。而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繼續,是相互促進的統一體。
一、在校外學做什么樣的人
做人的內涵是很廣泛的,層次有高低,分工有差別,要求也就各不相同。毛澤東同志曾提倡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是崇高境界的要求。鄧小平同志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是新時期對做人的一種廣泛性要求,是學校教育應努力達到的根本要求,同時也是校外教育要求學生要自覺做到的。
1.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定的社會階段形成的,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是通過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道德判斷取決于社會學習而沒有固定的發展階段,人格的形成具有整體性,各人的性格各有特點。環境、行為和人的交互作用,對人格的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因為一個人學業上的缺陷并不一定會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的終身。學會做人應從基本的道德要求做起,自覺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逐步培養他們對共產主義的道德認識,向較高的道德追求邁進。 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而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提高行動的自覺性,應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自覺遵守行為規范、服從紀律,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道德的一代新人。
2.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所理解的全面發展,首先包含有多方面的發展,必須使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哪方面都不能忽視。其次,它更體現著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在身體和心智兩方面都得到合理有效的發展,不能偏廢,身心健全,對于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這是“學會做人”的最低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既不能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又不能是頭腦聰明但“弱不禁風”;更不能帶著脆弱、病態的心理進入社會。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智力、品德、身體、勞動和美感等方面都具備一定條件,或達到一定要求才可稱得上實現了全面發展。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才資源將是未來世界的主要能源。從這個意義上講,培養孩子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是關系到現在和未來人才素質的大問題,這已成為校外教育關注的焦點。
3.做一個和諧的人
人,不是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社會的一員,是自然界的一員,是自始至終生活在群體、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所以,一個心理健全的人,必須學會與人相處,與自然相處,做一個和諧的人。只有學會了與人相處,工作、學習、生活才能夠事事順手,時時順心。與人相處的最基本要求是:講文明、有禮貌、能容人。學會與人相處應當具備,自尊和尊重他人、理解和信任、同情與人道等優良品質。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人開朗、熱情、坦誠,發展友誼,不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人情緒低沉,輕者產生孤獨、空虛、焦慮、恐懼,重者產生多疑、嫉妒、敵對、攻擊的心態和行為。而這一切是校內教育所不能達到的。
做一個和諧的人應當學會關心他人,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邯鄲市一中的五心教育是: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 做一個和諧的人,不等于放棄原則。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孤芳自賞,要能夠使自己的行為與朋友、同學協調一致。
4.做一個能適應社會需要和發展的有用的人
這里包含三層意思:首先是有用,然后是能適應社會需要,再后才是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成為有用的人,就必須要有文化、有知識、有一技之長,最起碼要有一技之長。而要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除了要有知識、有技能,且所掌握的技能必須是社會所需要的之外,還必須具備能適應社會需要的一些品質。所謂適應,就是使自己的要求切合社會實際,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共同規范,使自己的思想、心理、行為與社會環境協調。社會總是在變革中前進的,人也是在不斷適應的過程中成熟起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要注意心理和生理的協調發展,這樣才能在出現學習、考試、交友、入團、升學、擇業以及家庭中的突發、變故等問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校外教育要培養學生裝如下品質:一是要有競爭意識,做人要有開拓進取的精神,要爭先恐后,要只爭朝夕,要在未來的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二是要有法制觀念;三是要有創新意識。
二、在校外怎樣學會做人
離開了學校和家庭的管束,多數學生會象脫韁的野馬一樣,狂奔亂跳。可在社會制度和各項條件的制約下,任何人都不可能隨心所欲。因此必須教會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自身素質,增強道德修養,鼓勵學生建立和參加優秀小團體。
2.運用自我效能理論,加強自我管理。既要有自我觀念、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的能力,又要在榜樣、環境、行為和人的交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的健全人格。要向先進、模范學習,要向每個人學習,要看到每個人的長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會做人不僅僅是依靠老師的教導,生活的一切時間和一切空間都是學習的課堂。
3.“學會做人”是一種實踐,不應只停留在口頭上,還應落實在行動上。“學會做人”應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如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以良好的人際交往為基礎的,創建一個良好的集體的過程,就是人際關系形成和逐步優化的過程。離開了良好的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學會做人”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素質。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應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的人。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成為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作者單位:山東鄒城市石墻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