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人口,指經常從事身體鍛煉、身體娛樂,接受體育教育、參加運動訓練和競賽,具有統計意義的一種社會群體。調查發現,杭州市55歲以上的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60.2%;20歲以下的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25.6%;35~55歲的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9.3%;20~35歲的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4.9%。
[關鍵詞]杭州市 體育人口 人口現狀 調查與分析
“體育人口比例”這一指標,既可以用來監測健康教育的效果,估算體育鍛煉對改善國民體質的影響,又能夠部分地反映體育資源在城鄉之間,以及在職業競技和大眾健身活動之間的分配狀況,還能夠確切地表達國民健身活動的發展程度和與之相聯系的生活質量變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杭州市人口為研究對象,范圍涉及杭州市八城區(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蕭山區、拱墅區、余杭區),對不同人群參與體育活動的狀況進行調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的有關人口、體育人口及其結構特點和杭州市的相關文獻
(2)問卷調查法
本次問卷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卷897份,占總數的74.8%。
(3) 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數理統計、整理、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杭州地區體育人口的基本推斷
(1)體育人口的概念
體育人口,指經常從事身體鍛煉、身體娛樂,接受體育教育、參加運動訓練和競賽,具有統計意義的一種社會群體。用量化的標準來描述,就是指: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
(2)杭州市體育人口的基本推斷
通過調查數據推斷:在2005年,總共有714人每周參加至少一次的體育鍛煉,占總數的79.59%。有32人不能保證每周參加一次體育鍛煉,占總數的3.56%。有151人沒參加體育鍛煉,占總數的16.85%。
從上面的數字我們可以發現:有81.16%的人每周至少參加1次體育鍛煉,有44.7%的人每周參加3次以上的體育鍛煉,但按照體育人口量化的標準, 2005年,符合體育人口這一界定的人數為382人,占總人數的42.59%。
(3)杭州市體育人口的基本結構
杭州市體育人口的區域結構及特征:由于杭州市與農村經濟上、文化和體育觀念存在著差異。因而,在經濟較發達的市區內,參加的體育健身的人員較多些;在農村及經濟較不發達的地區,則要少些。
此統計結果表明:在經濟較不發達的農村,人們的體育鍛煉意識比較落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一種與經濟實力發展趨勢相吻合的特點。同時,也說明了要不斷地擴大和充實體育人口,關鍵在于農村,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的體育人口,才能實現浙江省到2010年45%的體育人口目標。
杭州市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及其特征:調查發現,杭州市55歲以上的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60.2%;20歲以下的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25.6%;35~55歲的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9.3%;20~35歲的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4.9%。
這也反映了目前我市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員以“老”“少”為主,中青年處于“休眠”狀態的現象。與全國體育人口年齡結構“兩頭大、中間小”的特征相吻合。在2003年“非典”過后,我市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員曾迅速的壯大,特別是中青年的隊伍,但能堅持的人不多。
杭州市體育人口的文化結構及其特征: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杭州市的體育人口中,大學文化程度以上的比重為16.83%,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為29.21%,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為36.45%,小學文化程度的比重為14.05%,文盲及半文盲的比重為3.46%。
杭州市體育人口的文化結構在文化緯度上呈正態分布。按照人口結構學評價人口文化結構水平標準來考察杭州市的體育人口的文化結構,杭州市體育人口的文化結構為高水平結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重為16.83%(高于15%為高水平)。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文化教育程度與體育的認知程度和參與程度呈正比,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對體育認知的程度和對體育參與的頻度也就越高。
杭州市體育人口的性別結構及其特征:體育人口中男性占59.16%,共計226人;女性占40.84%,共156人。女性體育人口的比例大于體育參與者的比例(35.67%)。說明男性偶爾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高于女性,從一側面反映男性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要強于女性,但女性對體育的參與具有更大的穩定性,特別在中老年婦女中尤為穩定。
杭州市體育人口的職業結構及其特征:調查發現,體育人口中有職業的占58.64%,為224人,無職業者占41.36%,為158人。無職業者中離退休人員占55.76%,為213人。在各種職業中,工人在本職業人口中體育人口比例最高,達到26.67%,其次是科教人員和公務人員。
以上情況說明,影響群眾體育參與的社會條件中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離退休老年人有過去的職業基礎,有穩定的經濟保障,有強烈的健康需求,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又有充足的時間,所以他們必定在體育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影響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另一個重要因數是經濟基礎。有固定的經濟收入是進行體育鍛煉的前提條件。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根據杭州市體育人口的區域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文化結構和職業結構的調查與分析,我市體育人口與體育參與者群體和偶爾參與者群體相比,有向城鎮、老年人、婦女、離退休人員、高文化學歷和中高經濟收入群體偏移的傾向。
2.建議
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增加接受高等教學人口的比重,建立高層次的文化結構;加強對中青年人員的科學健身和體育意識的宣傳教育,營造先進的體育文化氛圍,以吸引中青年參與體育活動,從而優化體育人口;加強社區體育建設,建立健全的社區體育文化的組織結構,配備專兼職的體育人員以加強社區體育的指導員隊伍;擴大全民健身計劃的輿論導向,充分利用電視、電臺、報紙、刊物、板報等輿論媒體、組織一些影響大、震動大、效果好的宣傳活動,進行輿論導向,加大對全民健身計劃的宣傳力度;加強對《體育法》的宣傳與實施,使全民健身運動在法制的軌道上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豐富多樣的群體活動,提高全民健身運動水準;通過加大投入和充分挖掘現有的體育資源來擴大體育場地設施,積極支持個人、集體辦社區體育,興建體育場所,創辦體育俱樂部。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