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許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對教師問題進行過論述,這些問題聚焦在“教師應該怎樣做”上。通過對王夫之論教師的思想進行評述,對其“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正言、正行、正教”等三方面的思想進行了闡述和解釋,并進行了簡要的評論。
[關鍵詞]王夫之教師 思想述評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對教育問題如教育作用、教學思想、道德觀和道德修養、教師等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論述。本文僅對王夫之論教師的思想簡單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王夫之論教師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必恒其教事”
王夫之認為,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應該有恒心、耐心和愛心。他曾說:“講習君子,必恒其教事。”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講習的教師,應該對自己的事業堅持不懈,也就是說,作為一名教師,恒心、耐心、愛心是不可少的。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有恒心。教育不是三天兩天的事情,而是一件長期的事情。從一個新手教師要成長為一個骨干教師甚至專家型教師,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新手教師剛剛參加工作會有許多不適應,如教師職業價值觀與職業信念的缺失;角色轉換遲滯;從業能力不足;缺乏協調的職業關系等。工作幾年以后,這些問題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同時新的問題又會出現。在面對這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如果一位老師沒有恒心,會很容易對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而一旦對教育沒有了信心,其教育信念必然坍塌,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這顯然很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也不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所以,教師一定要有恒心。
有耐心是指對工作、特別是對學生不煩躁,即“誨人不倦”,因為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很聰明、一點就通、一學就會的,總會有一些學生接受東西比較慢一點,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有耐心,給學生反復講解。因為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很容易喪失自信,這樣下去的結果只能是這個學生更加落后。所以,教師要不厭其煩地幫助學生。
有愛心是指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教育事業當中,否則只會誤人子弟。夏丏尊先生曾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所以,教師必須熱愛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因感受到愛而努力上進。特級教師李鎮西寫道: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我總是不假思索地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李老師正是憑借愛學生之心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由此可見,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能讓教師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能讓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活充實而幸福。
總之,耐心和愛心是恒心的必要條件。有了耐心和愛心,一位教師就會喜歡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當成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成生活的必須。
二、“明人者先自明”
王夫之認為,教師要給學生傳授知識,自己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指示。他寫道:“欲明人者先自明”;又寫道:“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決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當然,知其所以然,由來不昧而條理不迷。賢者與此,必先窮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曉然具著于心目,然后垂之為教。”意思是,教師要想使學生學會和掌握一些東西,自己首先要把這些東西掌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否則,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去教學生呢?
這一點對于教師來說極為重要。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既然要“傳道、授業、解惑”,就必須具有能過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指示。沒有必要的知識,做不好教師的工作。雖然,我們現在已經不再提“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因為在漸入信息社會的今天,教師和學生的知識系統會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教師的知識并不一定要比所有同學的知識豐富,教師也可以向自己的學生學習。但是教師在職前學習、職后工作和培訓中仍需很好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主要包括:本專業的知識、通識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與人相處的知識等。只有具備了這些知識,才有可能當好一名教師。
根據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一定要掌握比自己學生更多的知識,但是,一定要能夠通過各種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愿學、樂學,這更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理念和方法。時代不同了,明末清初的時候的先生和現代社會的教師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都必須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才有可能作一名稱職的老師。
三、“正言、正行、正教”
王夫之認為,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道德品行,做到“正言、正行、正教”。他寫道:“立教有本,躬行為起化之原;謹教有術,正道為漸摩之益。”他又說:“師弟子者以道相交而為人倫之一……故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意思是,做教師應有一定的規矩,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該“身先士卒”,而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學生,教師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師對學生有什么樣的要求,教師應該首先做到,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因為學生總是傾向于模仿教師。教師的行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行為,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教師能夠首先做到,那么大部分學生會很愿意像老師一樣做。更重要的是,學生會認為自己和教師是平等的,教師沒有什么特權,學生的自尊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比如,教師要求學生開會不要遲到,那么教師要首先做到開會不遲到,這樣,即使有學生遲到了,他下次也一定會爭取不遲到。老師都能做到,學生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但是如果教師要求學生不要遲到而自己遲到了,學生就會產生不滿情緒,還會有老師有特權、老師的時間寶貴、學生的時間就不寶貴嗎等想法。這樣下去,教師不僅不能管理好這個班級,而且也不能培養學生守時的良好行為。
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很多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都對老師有崇敬之情,認為老師做的一切都是好的、對的。這個時候,如果教師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出現一些諸如罵人、撒謊的不好行為,就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會消失,學生也會對一些事情產生懷疑,這都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綜上所述,王夫之對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極為重視,認為教師從事教育工作要有恒心,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還要注意為人師表的品行言談。這些思想對當時的教育產生了較大影響,對當前教育仍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姜齋文集》卷一.
[2]戴銳.新教師職業適應不良及其防范[J].教育探索,2002,(4).
[3][意]德#8226;亞米契斯著.夏丏尊譯.愛的教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1.
[4]李鎮西.愛心與教育[M].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23.
[5]《四書訓義》卷三十八.
[6]《四書訓義》卷三十二.
[7]《四書訓義》卷三十二.
(作者單位:山東冶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