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課教學不僅要注重思想性和知識性,更要注重教學手段的科學化、現代化和講究教學的藝術性,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熱情。本文就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藝術和手段進行進行了深入地分析探討,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政治課課堂教學 多媒體 情境教育
古人云:“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要上好政治課并使學生有所收獲,必須揚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手段的科學化、現代化,教學方法的藝術化,利用電教媒體,科學、準確、形象、生動、視野廣闊等方面的教學優勢,優化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達到教育學生、啟迪智慧、發展思維的目的。筆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的。
一、講求教學藝術,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有些政治課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其知識性、思想性,而忽視了教學過程的藝術性。其實,政治課是一門學科,必須講究教學藝術。教師應該通過一個個富于思辯性原理的講述,一件件生動實例的論證,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基本原理。
(一)引人入勝的開頭。如果教師能用一個新穎、精彩的故事、成語、寓言或詩歌作為導語來導入新課或過渡到新的教學內容上,以造成懸念,會迅速激發學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促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全神貫注的學習狀態。例如,我在教學“矛盾的特殊性”內容時,用幻燈片放映了白居易的一首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毕茸寣W生體會、思考,然后由教師解釋到了農歷四月,百花凋謝,春意已盡,而大林寺的桃花,卻剛剛開放。自然界中的現象,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別,是因為大林寺屬于高山深處,氣溫較低,所以大林寺的桃花到了四月才開放。通過這一首詩,點明每一事物都有不同的特點即矛盾具有特殊性。這樣,內容的主題一點就破,而又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生動活潑的例證。學生討厭政治課的原因,不在該課內容本身,而在教師授課的藝術上。如果教師能挖掘出教材背后“生動活潑”的感知材料,就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舉例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就會吸引學生,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和原理。例如,講“物質”這個概念時,學生往往感到抽象難懂,為了使學生理解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我在講臺上把一瓶香蕉水的瓶蓋打開,問:同學們,聞到什么氣味了嗎?怎么知道是香蕉水呢?然后總結,香蕉水的分子雖小,通過人的嗅覺知道它們是客觀存在的。每講于此,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高度集中,產生良好的效果,對物質概念有了科學的認識。
(三)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新情況、新問題、新熱點不斷涌現。如果教師上課只講好課本內容,而不聯系當前實際,不關注當前社會的“熱點”,不用理論去分析和引導學生認清當前社會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學生不但覺得是乏味的說教,而且會變成“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由于政治課具有現實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講課時要緊密聯系實際,適時適當地補充一些現實材料,關注“熱點”。例如,社會上出現的股票熱、房地產熱、傳銷熱等,傳銷者富于鼓動性的賺錢“秘訣”對現實有很大的誘惑。所以講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時,我就此熱點問題給學生講清楚。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理論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學生興趣有了,學習熱情高漲,教學效果自然就好。
二、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提高政治課教學質量,必須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尤其是多媒體的運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這就不但使教材變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并能縮減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習熱情。在課堂上師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主導又是為達到學習目標服務的,要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理,保持對學習內容積極研究的認識傾向和積極進取、樂于探求的良好心理,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生動、形象和感染力強等長處,給學生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熱情,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社會公德主要內容和要求”的教學中,講到遵守公共秩序的內容,教師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畫面是騎自行車和摩托車的人很多,車來人往,道路狹窄擁擠,幾起血淋淋的交通事故。讓學生初步感知“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學生參與積極性高,發言熱烈。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進一步為教學打好了基礎。
(二)利用多媒體,實施情境教育。政治課的情境教學法,是教師根據內容的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和教育情境,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實現和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發揮其形象性、直觀性和感染力等特點創設與課文有關的特定情境讓學生親臨其境,進入角色,產生情緒體驗,陶冶情操,明白道理,形成觀念,指導行為。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一課的教學中,利用歌曲《愛的奉獻》來創設情境:首先讓學生聽歌曲,并配放張海迪在逆境中奮起,以頑強的意志同疾病作斗爭,以驚人的毅力讀書并掌握針灸技術,熱情忘我地為群眾治病的錄像。然后提問:1.這首歌的題目是什么?2.歌中表達了什么情感?3.畫面中坐著輪椅的人是誰?4.她的事跡表達了人生的價值在于什么?這樣以一首歌曲開課,引發學生思考人生的一種情感,把學生的情感帶到了課文所特定的情境中,為教學人生價值這一內容奠定了基礎。
(三)利用多媒體,促進知行統一。在教學中,知行統一就是既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又要求學生把道德認識付諸于行動之中。然而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知”和“行”的轉化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具體表現為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的實效性。多媒體的運用,將是道德認識上升為行為之間的一座橋梁。
總之,充分利用集音、像為一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同時,講究教學藝術,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在科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中完成教學任務,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促進課堂教學優化,提高教學質量,以求達到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的同時提高。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徐志宏,秦宣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