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海九中在平凡中將理想揚帆,孕育藝術之花。因為她深知,藝術可以閃爍智慧,藝術可以啟迪人性,藝術可以豐厚人生。她更意識到,沒有藝術的教育將是不完整的教育。
[關鍵詞]精美藝術 豐厚人生 啟迪人生
一所普通的初級中學,能一下子拿出50多幅書法作品作為禮物饋贈給外國友人,奧妙何在?一名普通的初中教師,能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成為威海市書協副主席,奧妙何在?
步入威海九中,你會找到真正的答案。
昔日,威海九中在平凡中將理想揚帆,孕育藝術之花。因為她深知,藝術可以閃爍智慧,藝術可以啟迪人性,藝術可以豐厚人生。她更意識到,沒有藝術的教育將是不完整的教育。于是,九中人成為藝術教育的逐日人,藝術精魂的追求者,歷經跋涉,孜孜以求,十年磨礪,在困惑中徘徊,在徘徊中成長,在成長中憧憬。
今日,威海九中,一朵瑰麗的藝術教育奇葩欣然綻放。九中人陶醉于翩躚的舞姿、悠揚的旋律;怡情于清香的墨韻、明朗的書畫,用心感受著藝術帶來的震撼,這是師生們用青春在舞蹈,用生命在放歌!
一、定位
觀點提示:我們搞藝術教育,不是為了出多少名家、大家,而是讓學生懂一點文藝理論、美學常識,對通俗文藝、美術作品、名歌名曲能說出個所以然,不隨波逐流做追星族,使他們的言談舉止有那么一點文化味,這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功莫大焉。
赫胥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校必須使學生受到最好的科學教育,而且也應使他們受到最好的藝術教育。”威海九中的藝術教育,走過了十年的艱辛路程。在這十年里,九中人不斷地感悟著,探索著,體驗著……然而,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地理位置、生源、教學資源均處于劣勢,學校的發展處于徘徊之中。如何打造學校的品牌,提高辦學水平?學校的管理者們在思索著。素質教育的一縷春風,吹開了九中人的心結,讓困惑中的九中人豁然開朗。既然藝術教育師資力量雄厚是學校的優勢,那么,為什么不能從這里入手,探索出一條適合學校發展的路子呢?經過深思熟慮,學校的決策者們以前瞻性的眼光,瞄準了藝術教育這塊園地,確立了打造藝術教育的特色學校品牌、以藝術教育為切入點、帶動學校各項工作協調發展的工作思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書法、水彩、素描、油畫、國畫、管樂、民樂、舞蹈、合唱等活動便在課內、課外迅速而又規范地開展起來。一時間,藝術之花開遍了整個校園。2004年,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后,對藝術教育有了更高定位:他們將讀名著、賞名畫、聽名曲融入藝術教育之中,以藝激情,以藝養德,以藝啟智,以藝正行,利用藝術本身獨特的感人形式、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人文內涵,將培養學生的目標鎖定于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積極、熱情、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并以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為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揮灑青春的舞臺,也讓他們在藝術的熏陶中辨別是非,明晰真、善、美與假、惡、丑,從而真正實現對學生的人格教育。
二、探索
觀點提示:藝術教育要求硬件要硬、軟件不軟,需要提供良好的藝術教育條件,更需要酷愛藝術教育的人;需要提供良好的師資,更需要學生具有追求藝術的穩定而積極的情感態度。
準確的定位、高度的重視、積極的行動,使得九中的藝術教育一開始便步入正軌,并很快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
學校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濃厚的藝術氛圍為藝術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后,更是把藝術教育作為九中的第一品牌和特色窗口,作為各項工作推進中的催化劑,根據藝術教育發展的整體規劃,學校從校園建設入手,先后開設了音樂教室、書畫展室、形體訓練室和民樂排練廳,接著投資20多萬元著手進行配套工程建設。1998年和2000 年,分別投資4萬元購買了多種先進的管弦樂器,成立了管樂隊、民樂隊;2001年,斥資5萬元對形體訓練室進行了內部裝修; 2002年,又專門為美術教室配備了價值達3萬元的教具;2005年又籌集資金6萬多元為合唱隊、舞蹈隊購置了配套的設備和服裝。同時,學校又以藝術教育為中心,全面建立了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現代管理使用制度,從而為九中的藝術發展真正鋪就了一條良性發展之路。
硬件投入上去了,僅僅是為藝術教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客觀條件,我們更重視的是主觀因素,即教師藝術素質的提高,因為師資是藝術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根據學校實際,學校一方面引導教師發掘原有的藝術潛質,廣開教育之源,一方面鼓勵教師不斷開拓,多方汲取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同時,又對藝術教師的配備和培養采取“專兼結合”“主兼結合”的方法,在提高師資力量方面 “請進來,送出去”,對藝術教育適當“傾斜”,逐步培養出一支有較高藝術素養的教師隊伍。他們言談舉止文雅端莊,藝術功底扎實深厚。因此,授課時駕輕就熟,恰如魚翔潛底,鷹擊長空,給學生以極妙的感官享受,對培養學生審美愛美的意識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功效。
擔任書法教學的畢承海老師(號:蘇生子),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威海市書協副主席。自1994年任專職書法教師以來,一直致力于九中的書法教學和專業研究。學校也給予他大力支持,多次派他外出學習,廣交書法界朋友。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他的帶領下,九中專業教師的藝術素質有了極大的提高。
與此同時,九中的書法教學獨樹一幟,成為一朵艷麗的奇葩。書法作品共有45人次在國家級比賽中獲獎,二百多人次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為九中的藝術教育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其中50多幅作品被各級領導做為禮物饋贈給外國友人。國家、省、市、區各級領導和省內外兄弟學校以及韓國、日本的友人也多次到九中參觀訪問,對畢老師的藝術創作和教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
2000年12月,在威海市博物館隆重舉辦了“蘇生子暨威海九中學生書法作品展”。共展出作品260余幅。市委、市政府五大班子的領導,高區管委會的領導,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以及社會各界8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之后,《威海書法》雜志又以近乎專刊的形式介紹、發表了九中學生的書法作品50多幅。另外,畢老師還專門為喜歡熱愛書法的市級領導現場講課,頗受贊譽。借助這些渠道廣泛地傳播和交流,更多的人認識了九中,認識了九中的書法藝術,也從此確定下九中書法教育在威海市各類書法教育中的領先水平。更有識者詩贊道:“風騷獨另藝稱佳,書畫競芳是兩葩,絲竹悠揚彩袖舞,一園璀璨屬朝霞。”
以書法教育為龍頭的藝術教育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且對學生陶冶性情,體驗快樂,啟發創意,獲得和諧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這一切恰恰是充滿變化、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同時,在參與各項藝術比賽的過程中,學生們也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如何信心百倍地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
藝術教育重在實踐。在這方面,我校堅持“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校內重組織,校外再提高”的原則,圍繞“培養興趣,誘發情感,加強基礎,強化訓練,生動活潑,發展素質”的主線,對藝術學科的課程進行了整體性地改革。在課程的設置上,我們早在1994年就開設了專門的書法課,成為全市最早開設這一課程的學校。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形象、直觀的特點,音樂學科把欣賞名曲引入課堂,把舞蹈、音樂劇加入學生實踐,美術學科則注重引導學生品評、欣賞中外佳畫,拓寬視野,啟迪靈魂。總之,藝術學科的豐富教學思路為全體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與審美情趣的發展提供了有效方保證。
教育實踐中,學校還深刻地認識到:由于藝術教育具有多層面性和多角度性,所以把課堂教學也作為了實施藝術教育的主渠道。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實踐,運用蘊藏在非藝術學科中的藝術教育資源來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已成為九中教壇的時尚。學校在各科課堂教學中,強化藝術美意識,挖掘教材藝術美因素,尋找學科教學與藝術教育的結合點和滲透點,做到常規教學內容美、教學結構美、教學手段美、教學情境美的四美合一,使藝術美的形象、情感、愉悅充滿課堂。
為深化藝術教育,學校又提出了師生全員讀書活動。因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它可以啟迪思維,迸發靈感。首先,學校各年級組為學生設置了閱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讀名著,賞名篇,泛舟書海,從書本中汲取心靈營養,開闊視野,添智增德,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同時,學校積極為學生搭建讀書風采展示平臺,鼓勵學生參加專題演講、詩歌朗誦比賽、親情征文大賽、專題辯論會,每位同學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方明亮清澈的天空,讓夢想毫無顧忌地盡情飛翔。其次,在教師層面上,學校建立了讀書分享制度,積極倡導與書為友的思想,鼓勵教師博覽群書,泛讀各類有益書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蘊,豐富個人的思想內涵。在此基礎上,又督促教師有目的、有選擇地精讀專業理論書籍,積累專業理論知識,使自己的專業素質向更廣去延伸,向更深去拓展。
讀書活動潛移默化,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讓許多生性懦弱的學生重新找回了膽量和自信,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使得更多學生能正確面對挫折與坎坷,變得更加堅強不屈,而《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高尚的心靈,更讓學生在內心震撼之余,將其變為自身更為自覺的一種行動。
將每一寸空間藝術化,讓學生時時感受到藝術的熏陶,學校在這方面也作了大膽的嘗試,制定了以校園建設藝術化為主旨的隱性教育規劃,注重用高雅的藝術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水平。徜徉于教學樓中的藝術走廊,那些充滿靈性的文字滴水藏海,蘊涵豐富;那些色調明快的靜物素描,古樸素雅的水彩寫生,還有極具個性的書法長卷,無不給人以美感。校園里蔥籠的綠樹,生機勃勃;醒目的校訓,催人奮進;七彩斑斕、充滿活力的教室更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讓學生的心靈自由地呼吸,整個校園,每一寸空間都滲透著美,形成了濃厚的藝術教育氛圍。
三、收獲
觀點提示:藝術教育的收獲,首先在于陶冶人的美的情操,引領學生對藝術的追求,為造就藝術人才奠基;其次,就是有力地促進了人的左右腦的協調發展,提高了文化教學質量。
灑一路汗水,留一路跋涉的艱辛。驀然回首,辛勤地付出,換來的是春色滿園。1999年,學校被命名為威海市“藝術教育示范學校”,2000年,學校又被省教育廳授予“山東省文學藝術教育示范學校”的榮譽稱號。
經過幾年的摸索和積淀,九中的藝術教育逐步走向規范化。一次次藝術盛會的成功舉辦見證了九中藝術教育的輝煌歷程。1998年5月,首屆藝術節的成功舉辦,對全校師生是一次莫大的精神鼓舞,使得一種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氣彌漫了整個校園。1999年9月,威海九中體育館開館剪彩的同時,又拉開了第二屆藝術節的帷幕,比首屆規模大一倍的書畫展引來市區各階層的關注和驚訝的目光。一時間,九中的藝術教育傳遍了整個威海。2002年9月,學校又成功舉辦了第三屆藝術節,全面展示了威海九中的發展歷程,記錄了九中光輝的歷史,扎實的現在,進一步挖掘了學生的藝術潛力,推動了藝術教育向更深層次發展。
藝術教育對學生智力開發的重要價值之一,在于它很好地與科學教育相結合,全面開發了學生的左右腦。許多家長和學校在學生智力開發中常會犯“重左輕右”的毛病,即只注重開發左腦,即邏輯思維能力,包括數學、符號、邏輯分析等,卻忽略了對右腦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開發。研究中我們深知,右腦也被稱為“藝術腦”,如果盡量多地給學生創造聽音樂、欣賞圖畫、接觸形象事物和動手的機會,可調節思維,平衡左右腦智力的開發,讓左右腦得到均衡發展,長大后的創造力、記憶力和協調能力都會比同齡人高出許多,這將對他們一生的大腦潛能開發有益。所以,我們始終將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看得同等重要,借助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和卓有成效的學科教學,很好地平衡學生左右腦的發展。
藝術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于它能提供其他學科和途徑不能提供的審美經驗。當學生徜徉于藝術的海洋中,可以放松身心,體驗快樂,和諧發展;當他們沉醉于藝術的殿堂時,可以豐富修養,體驗完美,走向文明。因此,九中的學子是幸運的,他們有幸在藝術的氛圍中成長,有幸在藝術的花園中采擷,收獲一路芬芳。這將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適應新的市場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書法、繪畫藝術應該有傳承人、后繼者,這才不愧于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國。九中人時刻把這作為辦學理念,并且付諸實踐,成果斐然。2004年暑假,國防大學02屆的李某再次回到母校向畢老師請教切磋。交談中,他很感激地告訴畢老師,原來只是一名普通的在校學生,正是由于畢老師的精心指教,使他小小年紀就在書法領域里頗有建樹,不僅順利升入重點大學,更是借助書法的獨特影響力,競爭成為該校學生會主席,在他的倡導下,學校成立了書法小組,目前,已有相當一批學生成為書法藝術的愛好者。
2004年,學校初四有一名學生極有繪畫天賦,可文化課成績太差,以至于意志消沉,失去了拼搏的動力,喪失了前進的目標。后來,在老師的積極引導和鼓勵下,他逐步端正了態度,在繪畫的天地里個性得到了張揚,自信心得以提升,文化課成績逐步提高,最終順利考入威海一中。
美術教學中的素描技巧對學生幾何的學習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素描中剛柔虛實、輕重緩急、曲直疏密的線條造型,不僅體現出物體的形態、質感、立體和空間效果,而且對學生清楚地把握長方體、圓錐體、球體以及各種組合幾何形體的基本知識,比較各個幾何形體的比例和位置,增強空間想象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說,素描教學和幾何教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使很多學生受益。
……
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更是和諧了師生關系,讓學生更加熱愛學習,更加會學習。藝術與文化的鏈接同樣帶動了中考成績的提高,去年,學校中考上線率達到 70%。近兩年,共有一百多名音體美特長生被高一級學校錄取。這些優異成績的取得,讓九中人更加堅信了自己的育人道路。
九中藝術教育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高屋建瓴、運籌帷幄;離不開教師的辛勤耕耘、精誠團結。驕人的成績也引起了外界領導對九中的關注,吸引了眾多的目光。1997年,原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副省長張瑞鳳來威海考察素質教育,在副市長高金蘭的陪同下來到威海九中,對學校的藝術教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2001年8月,書法老師畢承海應市政府之邀,書“神龍驤天”贈予國家領導人李鐵映。2003年春,高區管委主任鐘少林陪同韓國釜山財政局局長及書畫界友人到威海九中考察藝術教育。2004年,韓國元江大學九名教授帶領40多名學生在暑假期間慕名前來學校參觀,畢承海老師親自為他們講學。同年底,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考察團一行40多人又來到九中參觀考察……近十年來,在各界領導的關懷下,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九中的藝術教育不僅為威海九中創設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而且使學校和師生的名聲遠揚。
來吧,親愛的朋友,在這個迷人的春季,踏著青青綠草,嗅著陣陣花香,這朵奇葩的芳香定會讓你沁心沁脾。整合與創新,全面與個性,內斂與張揚,奔放與嚴肅。藝術教育,蘊涵著九中人的校園精神,透視著九中人的教育理念。它將成為一種載體,折射出校園文化的熠熠光輝。
九中人堅信,在藝術教育的滋潤下,威海九中將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校園,一個歡快的樂園,更是一個溫馨的家園。人人發展,發展人人——他們奉行的教育是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促進人和諧發展的教育,是促進每一個孩子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教育。讓精美的藝術豐厚學生的一生,這一點,九中人頗感欣慰。
(作者系山東威海市第九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