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寫作能力 有利因素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著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其實,學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會遣詞造句,而是由于我們訓練方法的陳舊、單調,訓練內容的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住了學生的寫作欲望,使他們失去了對作文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應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從而能動地反映他們多彩的生活。
一、“幫助、引導”學生掌握作文方法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作文方法的幫助引導。怎樣對學生進行作文方法的幫助、引導?一要指導學生讀寫結合,掌握寫作基本規律。如《我們家的貓》一文,要通過教師指導閱讀,讓學生了解作者是通過寫“古怪”、“小時候淘氣”的特點來表達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緊接著,老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最喜歡自己家的什么?它有什么特點?課后作文題:《我們家的XX》時,許多學生能仿照例文寫出了《我們家的大公雞》《我們家的大白狗》《我們家的絲毛狗》等優秀作文。
二、指導學生學會觀察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中學生寫作文,也不能脫離生活。中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可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有畏懼心理,總覺得無話可說。這是為什么呢?歸根結底是平時不留心觀察。寫作時冥思苦想,也寫不出好文章來,只有去胡編亂造了。而虛構的作文是不真實的,自然沒有感人的力量。可見,觀察生活是寫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細致、認真地觀察生活,才能直接從生活中獲取鮮活的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營養。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生活熱情,寫好作文,而且對學生將來從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 、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文章是客觀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人的心理為中介的,是內心世界的種種心理表象。小學作文教學應著力促進兒童的自覺表象活動的發展,使他們能逐步獲得盡可能穩定、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因此筆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學生學會去愛。愛山,愛水,愛名勝古跡;愛父母,愛老師,愛周圍的人;愛植物,愛動物,愛小物件;愛看書,愛收集,愛手工制作;還有愛種植,愛采摘,愛參觀訪問等等。正是由于這些愛,孩子們的情感豐富了,頭腦中儲存的東西多了,他們就會寫下精彩段落。
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的積極性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在這一前提下,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認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運用學過的各種觀察方法,讓學生在生活中增長見聞,豐富感受,練習表達。教師要充分相信孩子,放手讓他們去觀察自己喜歡的東西。
總之,教師如果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作文的方法,以多樣性和綜合性的訓練形式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創作的熱情,幫助學生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和厭煩作文的情緒,學生將自覺主動地視作文為需要,視作文為樂趣,這樣,就會寫出成功的作文。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牡丹區何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