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是大學生最普遍的休閑工具,由此引發的各種問題不少,究其原因,與缺乏電視素養關系甚大所致。在媒介素養研究領域,針對大學生電視素養影響因素的研究寥寥無幾。本課題試圖探究人口學變量、媒體使用行為和觀看電視時家人陪看情況等相關因素和大學生電視素養之間的關系。希望能對大學生電視素養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并供作學術探討的理論基礎,和發展本土電視素養教學的參考。
[關鍵詞]電視素養大學生 研究及建議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收看電視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休閑活動。但電視媒體所呈現出來的內容,是否能真實反映我們的日常生活,而電視節目所提供的觀點,能否真能作為大學生辨別是非時的參考,實有待商榷。
電視素養即為接觸、分析、評估和批判電視信息(語言),并了解電視科技如何被運用,及思索電視節目背后如何制作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說,受眾應以批判接收技巧、批判性觀看技巧、批判評估技巧來探討電視信息的真實與否,電視素養研究作為最近新興的課題,大多數的研究對象都鎖定在兒童身上,對于大學生的研究較為缺乏。為彌補上述之不足,本課題試圖以人口學變量(含大學生性別、年齡、父母親教育程度和職業)、媒體使用行為(含閱報時間和頻次,看電視的時間和頻次,上網的時間和頻次,使用報紙、電視、網絡動機)和觀看電視時家人是否陪看情況等相關因素來測量大學生的電視素養。希望能對大學生電視素養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并供作學術探討的理論基礎。故以下列問題作為探討內容:
1.人口學變量與大學生電視素養:不同性別的大學生電視素養差異?不同年齡大學生的電視素養差異?父母親教育程度和職業對大學生電視素養影響?
2.媒介使用行為與大學生電視素養:大學生的閱報時間和頻次,觀看電視視時間和頻次,上網時間和頻次與大學生電視素養是否相關?大學生使用報紙、電視、網絡的動機與電視素養是否相關?
3.收看電視節目時,家人陪伴情形與大學生素養是否相關?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
1.“大學生電視素養量表”內涵架構
Robinson(1984)曾修改Turner 于1979 年針對高中生和成人所編制的「視覺素養測驗」(visual literacy test) ,并加入“對電視技術的了解”、“對電視節目故事內涵的了解”兩大內涵,發展成適用于初中年齡層電視觀眾的“電視素養量表”。但Robinson 認為,此量表所涉及的電視素養內涵并非相當完備,尚不足以作為測驗電視素養的標準測驗工具。
2.研究工具
在對電視素養內涵架構梳理后,本課題據此設計問卷,實施調查。
問卷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受訪者媒體收視行為,第二為電視素養量表,第三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一部份的電視收視行為包括:受訪者閱讀報紙的時間和頻次,觀看電視的時間和頻次,上網的時間和頻次,受訪者使用報紙、電視、網絡的動機,和觀看電視時,家人的陪伴情形。第二部分問卷的目的在于搜集受訪者的電視素養。大學生電視素養量表的因素分析,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再以最大變異法做正交轉軸分析。在因素分析的過程中,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結果共抽取四個因素,合計可解釋預試量表為40.2%。分別將因素一命名為觀看行為管理、因素二命名為節目真實性鑒別、因素三命名為說服性論證與信息、因素四命名為價值體系分析。第三部分為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父母親教育程度和父母親職業。
在問卷編制完成后,在浙江萬里學院、寧波理工學院115 位學生中進行預測。為檢驗問卷題目的可靠性與適當性,將預測回收問卷以SPSS 的Reliability 進行Cronbachα信度分析,刪除無效問題,得出正式問卷題目。刪除前的α值等于.8280, 刪除后的α值等于.8421 38。此外,為使所搜集資料具有效度,本問卷請專家檢核試題內容,確定題目能真正評量出大學生的電視素養,故可知其具有內容效度。
3.研究樣本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大學生。限于人力、物力和時間不足,本課題以寧波市就讀大學的在校生作為研究對象。在抽樣方法上,本課題采取簡單隨機抽樣法從寧波大學、浙江萬里學院、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工程學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寧波紡織學院、寧波醫藥高專、寧波教育學院等12所高校各抽二個班。
4.實施程序和統計處理
問卷正式施測時間為2006年11月1日至25日,二十四個班均采用團體施測法。計收回問卷1003 份,有效問卷962 份,成功率為96%。其中男生有459 位,占47.7%,女生有503 位,占52.3%。
數據輸入后,依目的和性質不同,分別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T 檢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并以SPSS for Window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三、研究發現與建議
(一)研究發現
1.性別對大學生整體的電視素養并無多大影響。性別僅在價值體系分析項目得分上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優于男生。進一步說,女生在解析電視新聞內容、分析大眾文化與社會的關聯性,和檢驗媒體是否常以刻板印象套用于不同性別、地域和文化的判別能力上較優于男生。
2.年齡越大素養越佳。年齡較大的大學生在觀看行為管理、節目真實性鑒別、說服性論證與信息、價值體系分析、電視素養總分各項上的得分皆優于年齡較低者。這一分析結果,與國外學者針對兒童所做的電視素養測驗得出的電視素養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的論點符合。
3.大學生閱報的時間和頻次與大學生電視素養呈現正相關。結果顯示,大學生閱報頻率越頻繁、閱報時間越長,在節目真實性鑒別、價值體系分析、素養總分三項得分越高。
4.大學生使用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頻次和時間,皆與大學生的電視素養呈負相關。大學生觀看電視的頻次,與節目真實性鑒別項目得分負相關顯著。至于大學生觀看電視的時間,則與節目真實性鑒別、觀看行為管理、電視素養總分呈負相關。在網絡的使用上,大學生上網的頻次,則與節目真實性鑒別項目得分負相關顯著。在上網時間方面,則與其觀看行為管理、價值體系分析為負相關。由上述結果,可以發現,常觀看電視的大學生,并不因為電視看的多就更能洞察電視的形式或內容,反而對其電視素養產生負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新興網絡媒體的興起,并不能提供大學生多方的信息輔證功能,反而對大學生的電視素養產生負面效應。
5.大學生獨視時對節目真實性鑒別有顯著差異。大學生在獨視時,在節目真實性鑒別項目得分上優于“全家人一起看”、“和兄弟姊妹一起看”、“和不是家里的人一起看”、“和家里其它大人一起看”四種情況。
此現象的產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大學生獨視的機會較多,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父母限制子女看電視的時間和部分內容,卻未確切把握節目的內容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觀點的交流。
(二)研究結論
1.大學生最普遍的媒體使用行為以觀看電視為主,閱報率呈現下滑趨勢。通過問卷發現,完全不看報的受試者為72 位,從不上網者為44 位,從不看電視者僅有6 位。由此可見,從不閱報的人數為三項媒體之最。倘若就閱報時間觀察,大學生閱報時間多在30 分鐘以內,遠低于對其他兩類媒體。由此可以推論,E 世代大學生儼然成為新一代的“圖像族”,即對圖像或多媒體的敏感度增加,對于文字的閱讀興趣索然。
2.大學生使用媒體以娛樂目的為主要動機。本課題發現大學生排名第一的收視動機為娛樂。大學生課業繁重,發展機會日益受到擠壓,為了緩解壓力,往往以收看電視、上網為主要的休閑活動,以調劑身心疲憊,所以,“娛樂目的”成為了大學生使用媒體的首要原因。
3.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使大學生的電視素養產生差異,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其子女的電視素養越佳。父親的受教育程度在觀看行為管理、說服性論證與信息、價值體系分析、電視素養總分四項得分呈顯著水平,高學歷的父親其子女在上述四個項目的得分優于低學歷者。至于母親的教育程度,則在觀看行為管理的項目得分上呈顯著差異。而學歷為大學、專科學歷的母親,其子女的此項得分優于母親學歷低的受試者。
從文化資本的觀點來分析,父母所擁有的教育水平是子女擁有文化資本的指標之一。也就是說,父母親的學識素養,以及價值判斷常會在日常的親子互動中傳遞給子女,并對子女產生影響,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子女的電視素養。
4.大學生獨視的情形較普遍。青少往往年認為一個人獨自收視時,掌握較大的電視節目選擇主控權,也不容易受到父母的干涉。以寧波市為例,寧波市的家庭以雙薪家庭為多,每一個家庭大多擁有兩臺以上,所以,父母親一般不和子女一同觀看電視節目。
(三)研究建議
1.發展完善的大學生電視素養教育。電視素養教育會隨著各國教育的目的以及社會環境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內涵。我國在大學生電視素養教育方面,研究上較為缺乏,且無相關的實踐經驗。這一教育在先進國家已行之有年,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教育經驗,并配合國內的電視經驗和整體的傳播環境,構建出適合我國大學生需要的電視素養教育課程。
2.建立親子互動與家庭收視的模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電視頻道的多元化,觀眾對于電視的使用已從被動收視轉為主動搜尋。對于大學生觀眾,家長不能僅用禁止看電視來控制大學生的收視行為。若家長能利用共視情境,與子女做適度的溝通,并擔任子女的“電視守門人”,對子女提高電視內容鑒別力是有所幫助的。
3.電視工作者應以關心大學生作為制作節目的基本良知。
電視除了提供娛樂,也承載著傳播豐富多彩信息的任務。所以,電視臺應設法針對各年齡層次的不同需求,設計出適合不同群體的電視節目。由于大學生的大學時期是其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電視又是大學生邁向社會化的重要工具,所以,電視工作者應多盡心力,做出質量優良且適合大學生觀看的電視節目,從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大學生身心健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Robinson, R. S. (1984).Theimpact of television literacy: An investigation of narrative and television comprehen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43 436)
[2]張新明,高宇. 論媒介文化與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67-71.
[3]徐赪.媒介規范與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J].傳媒觀察,2005(07):39.
(作者單位:浙江萬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