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論述了舞蹈藝術與舞蹈技術的既相對又不可分的關系,目的是明確如何才能將舞蹈藝術與技術做到完美的統一,要研究在舞蹈作品中藝術與技術的相溶解性及其實質。提出了舞蹈技術是過程,藝術才是終點的觀點。
[關鍵詞]舞蹈藝術 藝術與技術 身心并用
人們都知道,任何一門藝術都包含著一定的技術性,舞蹈也不例外。我們在欣賞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時,不時為它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所打動,更為其精湛的技術、技巧所震撼。一個完美的舞蹈作品,一個優秀的舞者能將舞蹈技術與藝術溶解的不留痕跡,這是每個舞蹈編導及演員所追求的。要想真正將舞蹈藝術與技術完美的統一在舞蹈作品中,我們還要從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開始。
一、舞蹈的技術性
舞者,從一個普通人變成審美對象,是要經過多年的專業性,甚至是非正常人的訓練使其擁有可以隨意支配的形體條件。也就是說,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舞蹈演員,只有使自己的軀干成為一個供編導和自己隨心所欲地塑造的身體時,才有條件邁進審美行列,這是舞蹈成為娛人藝術后必然發生的。在舞蹈作品表演中,每出現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會引起一陣歡呼。技術給人以特殊的魅力。這一事實要求舞蹈演員的技術不斷提高,舞蹈編導對技術的不斷發現與創新。舞蹈藝術的發展需要新技術,技術也刺激舞蹈藝術新的探索。
二、舞蹈的藝術性
舞者,從普通人到審美對象已經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他還要經過嚴格、甚至是殘酷的訓練來培養專門的藝術感受能力,這就是心理學的所謂“藝術專感”。這一過程是對正常人的肌體運動進行心理信息轉換,通過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使其成為舞蹈語言的構成方式,在正常的動感應和樂感應中,在特定的信息交流中,他能夠感應敏捷地反映到肌體運動上。這時舞者已開始脫離常人的感覺而成為藝術知覺,也就是他能夠感覺到動作的屬性與特征,并能迅速地將動作記憶調動起來,獲得具有一定結構的、完整的知覺映象。這是一位訓練有素的舞者大腦在外界刺激影響下的反映活動,他能夠將各種記憶中的動作及動作關系快速進行分析和綜合,形成完整映象的“知覺組合”。通過舞者的肢體、氣息、神情把舞蹈作品所蘊涵的藝術感召力傳遞給觀賞者,使其達到賞心悅目之體驗的目的。
三、技術與藝術的溶解
一般來說,專業舞蹈技術與藝術具有一定的不可分性,也就是說它們難以各自獨立存在。試想,一個舞蹈作品沒有藝術內涵,沒有藝術表現,只有舞蹈技術、技巧的連接又怎能稱其為藝術作品,只能是不及體操的能力、雜技的驚奇的技巧展示組合。而沒有了技術的舞蹈也會令觀賞者乏味,永遠是“原生態”的自娛自樂,不可能成為舞蹈藝術精品。弗里曼說:“在編舞家看來,舞者是一個技術對象;而對審美主體來說,舞蹈則是一個審美對象。”藝術本身要求藝術家在成為審美對象時要掌握分寸。這意味著舞者在訓練過程中只不過是一個技術對象。如要成為審美對象,就要盡可能化解技術對象的痕跡,將技術溶解到藝術之中。
溶解是化解技術的獨立形態而使其成為藝術一個不可分的整體的過程。一位專業舞者,有了一定的舞蹈技能可以說是才獲得走向舞蹈藝術的通行證,有了“藝術專感”才有可能通向舞蹈的更高境界。二者相溶解是我們最終要實現的目標。但是溶解技術為藝術并不容易,它需要表演者付出極高的代價。一個再過硬的舞蹈演員也難保證在表演中不出差錯,一方面要考慮投入角色,一方面要處理技術問題。舞蹈演員背負著雙重身份,他應具有比常人更高超的能力。
舞蹈技術與藝術的溶解在實際中永遠是相對的,舞蹈藝術的獨特性一方面要求盡可能減少表面的技藝性,一方面又要求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美在某種程度上還在于這二者不可能完全化解為一個整體。因這個“整體”只是一種“使人感到”而已,它實在是一種“假象”。其實,觀賞者也明知是“假象”,但通過表演者的暗示及投入程度,通過表演者對藝術的溶解,觀賞者愿意把“假象”轉換成“使人感到”的“藝術境界”之中。觀賞者也與舞者一同以徘徊在亦真亦假的朦朧境地為滿足的。
舞蹈技術與舞蹈藝術的矛盾始終存在著。多年來,國內外的舞蹈賽事之后,專家們幾乎每次都要發出同樣的呼吁:警惕舞蹈走向純技術道路!警惕舞蹈走向雜技化!他們的動機同樣是捍衛舞蹈藝術的獨立性和純潔性,防止雜技、體育等突破邊緣防線以免擾亂了舞蹈陣地。偏向單純技術化傾向在專家們看來是很危險的,它關系到舞蹈這門作為獨立藝術的生死存亡。可見,技術與藝術的溶解對于舞蹈表演藝術來說是多么重要。
四、技術是過程,藝術是終點
幾百年來,人們都夢想弄清楚舞蹈表演的奧秘,然而幾個世紀下來,古今中外都未能實現。這是因為舞蹈表演的確具有它不同于其他藝術的特性,這就是舞者在舞蹈表演中永遠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之中,使所表演的人物成為“第一自我”。他必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去完成某個高難動作或技巧,又隨時控制自己莫脫離自己已經創造了的情感環境,否則他將前功盡棄。這種矛盾狀態使舞蹈演員的最佳表演仍處于“半心半意”狀態,也就是他必須始終將自己放置在角色與演員之間,隨時轉換角色。否則不是因為全身心投入而丟掉技術使舞蹈“砸鍋”,便是使自己掉入純技術的泥沼而降低了藝術家的身價,減少了藝術含量。我們說舞蹈表演的最大特點是技術與藝術相溶解的狀態,是表演藝術家高度控制力所呈現的半心半意的朦朧之美。
所有成功的舞蹈藝術家們,誰也逃脫不了技術與藝術相溶解這道關隘。但他們的分寸盡管掌握得非常好,他們不僅靠體力與外形,他們更要用心去獲得,是身心并用的結果。一位真正表演藝術家的靈性,是能使他們輕易地闖過這道關隘的。我國舞蹈家楊麗平表演的《雀之靈》,通過對孔雀形態的開掘,創造出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語匯。以手、臂、肩、胸腰等各關節有節奏、有層次的律動,加之開臂旋轉、跳躍的技術的合理運用,惟妙惟肖的展示了孔雀之靈性,表現了舞者“以心造舞”所營構的“生命的頌歌”。青年舞蹈家黃豆豆所表演的《秦俑魂》,他首先是把握了“秦俑”這個人物角色,那卡通式的動作、木納的神情,時隱時現的古典身韻,演繹了一個從遠古走來的兵俑,恰到好處的技術、技巧的運用,再現了遠古年代,英勇壯烈的場面。把秦俑之魂呈現給觀眾。似夢似幻,讓人在驚嘆之余回味無窮!兩位舞蹈家的表演可謂是完美溶解舞蹈藝術與技術的典范。
在舞蹈作品中,作品的藝術性是傳情達意的真正媒介。舞蹈中的技術是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段而不是目的所存在的。恰到好處的運用技術,會給舞蹈作品增輝添色,富有更強的感染力。如果一味的追求技術性,而忽視了舞蹈真正的本體——藝術性 ,也就失去了舞蹈藝術的真正魅力。所以說,舞蹈的技術是過程,藝術才是終點。
參考文獻:
[1](美國)杰伊#8226;弗里曼著.《當代西方舞蹈美學》.第81頁.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