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加強和提升黨的執政能力有利于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進程,而行政倫理建設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內在要求,也是優化黨執政能力的價值之維。文章在分析行政倫理與黨的執政能力關系的基礎上,對行政倫理在提升黨的執政能力方面的價值功能進行探討,以求從行政倫理方面豐富和深化黨的執政能力的理論研究。
關鍵詞:行政倫理;行政倫理價值;黨的執政能力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3-0066-03
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確立的具有深遠意義的社會發展戰略,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和全局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內含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作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行政倫理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有著特殊的作用:承擔著社會公共管理職能的政府自身的精神風范和道德水準,直接影響著政府的公共管理效能以及社會整體的精神文明狀況。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1]。筆者認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既包括黨對各種行政體制、制度的改革和社會調控、服務能力的完善,也包括黨對擔當改革重任的政府機關及其行政人員自身倫理的價值選擇和規范。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通過主體行政倫理價值的內化,使公共行政人員切實有效地把客觀責任內化為主觀責任,使行政主體行為符合法律、組織規范和高尚社會倫理道德標準,顯示出黨的執政品質和生機。
一、行政倫理、行政倫理價值和黨的執政能力
行政倫理主要是針對行政部門及其人員的一種道德規范和約束。而對什么是行政倫理、行政倫理的性質界定、行政倫理的作用等,學術界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闡釋,不同的研究領域和不同的視角都可以切入行政倫理的研究,當然,立足點應該是在“行政”的基點上進行。我國關于行政倫理的研究在進入21世紀后顯得更為迫切和需要,國內關于行政倫理的理論研究也日趨豐富。“所謂行政倫理,就是行政領域中的倫理,準確地說是公共行政領域中的倫理,也可以說是政府過程中的倫理。這個概括表明,行政倫理只是屬于自己的獨特領域,它滲透在行政、公共行政與政府過程的方方面面,體現在諸如行政體制、行政領導、行政決策、行政監督、行政效率、行政素質等方面,以及行政改革之中。”[2]“公共行政倫理,是公共行政領域的道德理論體系,它涉及一切公共管理與服務的機關、團體或組織中的公共行政理念、公共行政責任、公共行政目標、公共行政態度、公共行政技能、公共行政紀律、公共行政良知、公共行政榮譽、公共行政作風等重要環節。”[3]筆者認為,行政倫理是一種內在地存在于公共行政領域的執政理念,這種執政理念伴隨著行政主體的內心、言行和執政方式,體現著一種情感訴求、道德規范和價值追求。在我國現行的體制下,行政倫理表現的是執政黨、國家機構、公共管理部門和國家公務員在社會生活領域,特別是公共行政領域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本質上是政治倫理。它滲透在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與政府過程的方方面面,體現在諸如行政體制、領導、決策、監督、效率、素質等領域,直至政治體制、行政體制與政府機構的改革之中。
價值是一個復雜的范疇,不同的出發點對價值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一般認為,價值是事物和現象對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是其對個人、群體乃至社會的生活和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國內學術界對行政倫理的價值理論研究還不是很成熟,成果也不是很多。“中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多元社會形態并存的情況,是中國行政倫理價值取向的基礎,并從本質上影響和制約其對方向的選擇。具體地講,這一基礎包括制度基礎、技術基礎、社會基礎和公共財政基礎四個方面。”[4]筆者認為,行政倫理的價值是公共行政領域內的一種價值選擇參照,不同的價值選擇會表現出相異的價值功能,這種價值功能在現實社會中又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行政倫理作為一種特殊的道德,要解答的是公共行政系統的合理性、正義性問題,對于整個公共行政系統而言,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命運。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公共行政倫理建設是一項全新的工程,只有從黨員的思想深處把與黨的性質不符的錯誤觀念清洗出去,才能在源頭上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經得起各種執政環境的考驗,贏得全國各族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黨的執政能力問題伴隨著黨的發展歷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黨的執政能力,就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采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5]。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為鞏固和擴大執政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小康社會明確了三大執政理念:我們黨必須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成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執政黨。這三大執政理念,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執政黨及為誰執政、怎樣執政和以什么樣的形象來執政的問題。我國學術界也有學者從不同的思維視角對黨的執政能力進行了思考和研究。“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內在地關涉到政黨倫理建設問題。執政黨的政黨倫理構成執政能力的精神凝聚劑和價值核心,政黨倫理建設構成執政能力建設的價值之維。”[6]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雙重內涵,一方面是作為執政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局的能力建設,它包括制定正確的治黨治國治軍戰略決策的能力,提出和正確運用理論的能力,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創制有效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的能力,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黨的各級組織和黨的干部的執政能力建設,他們既要行之有效地貫徹和執行黨的戰略決策,提高工作能力,又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執政能力建設奠定基礎。[7]
二、行政倫理與黨執政能力的關系
(一)行政倫理理念豐富和優化了黨的執政能力內涵。在行政領域的實踐中,行政倫理理念在社會公共領域中顯現出了它作為一種道德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選擇的功能。“行政倫理是一個新興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從公共行政的發展歷程來看,特別是在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中,行政倫理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當代行政倫理的內在價值向度表現為行政責任倫理。行政倫理的核心價值是社會的公平、正義與秩序,公共行政也以社會公平(公正)為其價值訴求,一方面社會公平是現代公共行政的首要價值選擇,這由政府的公共性決定;另一方面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維護社會公平,政府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主要力量依托。實現公平行政,既是一個建立公正制度體制的過程,同時亦是一個哺育、塑造與提升公民的德性精神的過程。”[8]行政倫理在政府行政過程中的重大作用,日益顯現,從而也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提高政府執政能力建設過程中,我們需要有著更多道德內涵的公共行政;在提高政府效率時,需要做出道德的選擇。廉潔的行政、健康的政府運行機制,是離不開行政倫理的。”[9]中國共產黨執政力倡“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等執政理念,從行政倫理角度分析,這是對我國公共行政領域群體的基本要求和道德規范。從黨的執政歷史看,中國共產黨的形象主要是靠代表政府執政功能的公共行政領域群體體現出來的。各級政府是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行政主體,通過立法和加強群眾監督的方式,革除公共行政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錯誤的行政倫理思想,正確行使公共權力,維護與促進公共利益,建設好責任型、服務型政府,展示出中國共產黨內在生命力和良好的執政形象。
(二)黨的執政能力內含行政倫理的價值表達。從表面上看,黨的執政能力是一種執行國家公務和社會事務的程序,是政府代表黨治理和服務國家的手段。而在黨執政能力的過程中,內在的伴隨著行政倫理理念,或者說黨的執政能力內含行政倫理的一種表達。我們知道,黨的執政能力中執政的最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認識和處理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是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理念和“以人為本”、公正廉潔的權力道德緊密相關的。這就啟示我們:政黨倫理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之整體工程的核心構件,必須把政黨倫理建設貫穿于執政能力建設的全過程,既通過政黨倫理建設來為執政能力建設整體實踐提供精神動力、價值支撐和正確方向的保證,又通過黨的執政能力的整體提升來書寫、印證和豐富我們黨政黨倫理的先進性、生命力和改造世界的實踐功能。“現代行政倫理的建設離不開執政黨的推動。執政黨的推動包含兩層含義。第一種含義指的是,我國現代行政倫理建設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中國共產黨是政府改革的領導者;第二層含義指的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國家政治權力中占主導地位,是成功推進我國政府改革的主要政治因素。”[10]聽于政倫理道德建設的好壞關乎民心的向背、國家的興衰成敗,構建現代行政倫理是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和任務。只有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強化行政倫理理念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路徑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發展和我國社會轉型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執政地位正經受著國內外環境的嚴峻考驗。中國能否順利進入小康社會及實現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路線,中國共產黨自身的思想狀況和組織狀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行政倫理的視角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共行政人員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改造主觀世界的任務不僅任重道遠,而且還要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堅持不懈的完善自我品格塑造。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哪些行政倫理價值可以成為黨執政能力品質體現的向度呢?筆者認為,行政倫理的價值訴求中內蘊黨的執政能力,至少可以努力內化和外顯以下行政倫理理念。
(一)以人為本理念。“以人為本”即強調尊重人、解放人、塑造人和為了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類價值、社會價值和個性價值,尊重人的獨立人格、需求、能力差異、人的平等、創造個性和權利,尊重人性發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斷沖破一切束縛人的潛能和能力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塑造人,就是說既要把人塑造成權利的主體,也要把人塑造成責任的主體,提高人的素質。為了人,就是要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二)責任理念。從行政倫理的角度理解行政責任,其實是對黨執政能力的考驗和信任,即政府在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和善治中,通過責任的圓滿履行而贏取民眾的信任和支持。現代政府既是責任政府,又是民主政府。在政府轉型時期,強調民主責任就在于求得二者的平衡。公共組織如不體現民主責任,就缺乏公平正義的行政倫理。公開化其實就是強化民主責任的一種手段。責任倫理理念既是我國現階段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目標,又是適應全球公共行政變革大趨勢的要求。
(三)公平公正理念。從最原始的意義來看,政府的倫理精神始終與公平、公正緊密結合在一起。人們設立政府是求以“公平施政”。公平的行政應該是這樣一個基本的理念:承認社會公民具有平等的權利,而這些權利并不因為個人的地位、性別、種族、收入等的差異受到損害,也不能被權力和特權所侵襲,更不能被金錢所買賣。公平的行政意味著政府所提供的社會福利、可提供的機會盡可能大地在社會成員之間公平地分配;意味著政府在施政的過程中平等、公正地對待當事人、排除各種可能造成不平等或偏見的因素。
(四)服務理念。政府行政的最大目的在于提供公共服務,公共行政最重要的性質也在于服務。服務的價值精神意味著政府施政與公民的愿望和需要相一致,服務的價值精神源于公共行政所謀取的是公共利益。公共權力的公共行政代表和謀取的是社會全局性、普遍性的公共利益,而不是個人的、集團的、地區的特殊利益。也正基于此,人們才將政府公職人員稱為“公仆”,服務理念的成功實踐亦是黨對人民負責的重要表現。
(五)學習和創新理念。當今社會是科技信息迅猛發展的社會,亦是知識型社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和諧社會建設,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學習和創新理念越顯重要而富有意義。這種針對行政主體的學習欲望和創新意識是全面而廣泛的,可以說在公共行政領域的實施過程和每一個環節,行政主體都需要抱有不斷學習的心態和創新激情,以便充實和完善自我內涵,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環境,從而使黨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沿。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政府實現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目標要求,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行政倫理與和諧社會理性訴求的公度與通約在于追求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有機契合。行政倫理所追求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是建構和諧社會的“理性雙翼”,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使和諧社會的建構成為可能并且持續。和諧社會的核心目標是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秩序等,這也是行政倫理的終極關懷。行政倫理與構建和諧社會因有共同的價值追求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行政倫理價值選擇豐富黨的執政內涵,是黨執政能力的價值向度之一和政府職能的有效表達。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
[2]王偉.行政倫理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張玲.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行政倫理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6,(5):150.
[4]李桂華.當代中國行政倫理價值取向探微[J].云夢學刊,2006,(3):70.
[5]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張曉東.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價值之維[J].學海,2006,(3):16.
[7]鄧如辛.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內涵兩重性探討[J].理論學刊,2006,(6):18.
[8]刁立明.加強行政倫理研究促進和諧社會建設[M].光明日報.2005-11-29.
[9]朱歌幸.行政倫理及其價值選擇[J].求索.2005,(1):127
[10]楊秀萍.我國現代行政倫理的構建及實現[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6,(1):38.
責任編輯 余 青
作者簡介:祝慧(1982—),女(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6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