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風
溫家寶:大量行政審批權易出現權力濫用
溫家寶總理指出,政府系統的腐敗行為,集中發生在行政審批、執法監督、政府采購等公共資源和行政權力的運行過程中,深層次的原因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行政權力運行不規范。要從根本上解決濫用行政權力問題,必須加快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2月13日)
危朝安:鄉鎮企業的基本特征并沒有改變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指出,從根本上講,近十年來鄉鎮企業的基本特征并沒有改變。一是鄉鎮企業存在的社會經濟條件即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改變。只要這一條件不改變,鄉鎮企業就必然存在和發展。二是鄉鎮企業作為農村二、三產業主體的本質沒有改變。發展鄉鎮企業,本質上就是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這是解決農民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是實現農村工業化的主體力量。三是鄉鎮企業與“三農”的天然聯系這一特征沒有改變。雖然大多數鄉鎮企業進行了改制,產權已經屬于個體私營,但鄉鎮企業主要辦在農村、以農民投資為主體,以吸納農民就業為主,承擔支持“三農”的任務。(《經濟要參》2007年第10期)
劉明康:做好大型銀行監管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強調,我國大型銀行與國際先進銀行在內控有效性、風險管理水平、客戶服務、產品創新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各級監管部門要認真分析大型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督促大型銀行抓好不良貸款的“雙降”工作,繼續加大力度做好案件防控工作。他指出,2007年大型銀行監管工作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一、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形勢,促進大型銀行穩健發展。二、進一步深化大型銀行改革。三、扎實抓好“雙降”工作,提升大型銀行資產質量。四、深入推進案件防控工作,實現案件防控工作的新發展。五、大力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監管工作的有效性。(《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3月2日)
房地產調控不力癥結在于官商勾結和投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說:目前房地產開發中主要存在官商勾結和投機行為兩個問題。要調控房地產,就應該解決這兩個問題,房價就會自然回歸正常。國家目前針對房價、戶型而做出的調控無法使房價真正回落。若不解決房地產市場中的官商勾結,所有的宏觀調控都收效甚微。賀鏗說,世界上近20年來的金融危機,都和房地產市場有關系。中國房地產市場如果不加以調控,任其像這兩年的狀況發展下去,金融風險必將大大增加。(《經濟要參》2007年第9期)
一些地區新農村建設淪為“景觀秀”
最近相關部門組織新農村建設檢查和專家調研,發現一些地區陷入五大誤區:一是新農村示范點變成“官”賞點;二是貪大求洋搞“大躍進”;三是“村容整潔”成了“粉飾行動”;四是“生產發展”變成“村村點火”;五是重物質投入,輕制度建設。新農村建設緣何淪為“景觀秀”,原因可歸納為兩點:一是膨脹的政績沖動,二是作秀的習慣使然。(《中國青年報》2007年2月27日)
“熊貓燒香”與創新負面激勵
國內權威網絡安全公司的2006年計算機病毒疫情顯示,“熊貓燒香”已成為2006年計算機病毒最大威脅?!靶茇垷恪辈《局栽斐扇绱舜蟮纳鐣?、經濟危害,很重要的原因是此病毒為正宗國產病毒,而大量使用國外殺毒軟件的用戶無法及時正常查殺此病毒。這說明此病毒軟件的制造者可謂有很強的創新能力。但正是這樣一個在軟件方面有比較突出才能的人,只是因為其中專學歷比較低,就在人才市場上遭到冷遇,才能沒有得到充分施展,這顯示了社會激勵機制的問題。拋開暗箱操作、通過“關系”等社會資本獲得就業崗位產生的社會問題,僅就在市場化比較高的就業這一塊,唯學歷取才已將許多有才華的人擋在了門外,最終造成了我國創新能力的一個障礙。(《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2月27日)
五大問題阻礙文化產業發展
一是中國文化消費總量過低,居民文化需求滿足度不足1/4,處于文化消費基礎面的11.5億人,文化消費處在比較落后、能力嚴重不足的狀態。二是產業的發展和市場開放沒有很好地協調起來,市場開放不足使很多機構沒有伸展的空間,導致改革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下,又出現了發展戰略的雷同問題。四是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由于政策供給的不足導致監管手段的滯后。五是文化產業研究的落后也阻礙著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華工商時報》2007年2月28日)
趨勢
今后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會更深更廣
原對外經貿部副部長佟志廣指出,從大的方面來看,中國信守承諾,做得非常認真。缺陷也不少,出口商品的換代不夠快,經營機制單一,小商小戶多,應該形成規模,減少貿易摩擦。各個行業協會、商會發揮的作用不夠充分。行政部門應多賦予商會一些權利,使它們成為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橋梁。這件事情做好了,會形成“商會、企業、地方政府、中央部委”四位一體的機制,可以從容對付外貿摩擦。我們已經適應5年了,今后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會更深更廣,中國經濟將會在更大更深更廣的海洋中游泳了。(《經濟要參》2007年第10期)
一些技術領域實現“中國創造”
我國“專利”、“標準”科技發展戰略取得成效,一些技術領域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戰略性飛躍。本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全部項目和38.42%的科學技術進步獎項目都取得了國家或國外發明專利,本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中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項目比往年有了顯著的提高。(《光明日報》2007年2月28日)
民營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大約70%的技術創新、65%的國內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來自中小企業,而95%以上的中小企業是非公有制企業;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民營科技企業占企業總數的70%以上;在政府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的民營科技企業占80%,廣州、深圳占90%,浙江占95%;從專利申請量看,“十五”期間,私營企業提交的專利申請占全國企業專利申請總量的37%;一批民營企業成為相關產業自主創新的排頭兵,一批民營企業的技術工程中心成為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光明日報》2007年2月26日)
未定稿
要給納稅人每年出具一份稅單
民革黨員、瑞士科勒爾測量技術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季剛建議:稅務部門應加快更新現有程序,每年能給納稅人出具一份稅單;平時納稅人根據需要,也可憑身份證到稅務局打印稅單(就像電信等部門提供交費單)。納稅稅單可作為個人社會道德的一個衡量標準。如在人事制度中,可以把一個人的納稅記錄作為重要的考察因素,在升遷、調動、獎勵時增加這項考核標準。(《光明日報》2007年3月1日)
用什么意識繁榮人文社會科學?
陳予思認為,哲學的本質,是它對于現實社會的獨立審視,啟發人們思維智慧,提供觀察世界和人生的視角。政治家應從哲學中吸取智慧以改善政治領導,而不是要哲學屈從于政治,甘作注腳。屬于人文學科的文史哲學科,其價值不在眼前功利,而應將目光放得更長遠。急功近利,強使“實用”,削文史哲學之足以適現實政治需要之履,結果是把科學變成不科學。馬克思譴責那個在科學上不是無所顧忌而是看資產階級眼色做結論的馬爾薩斯時寫道:“一個人如果力求使科學去適應不是從科學本身(不管這種科學如何錯誤),而是從外部引出的、與科學無關的、由外在利益支配的觀點,我就說這個人‘卑鄙’?!币驗橹挥姓嬲目茖W才能符合人類勞動生產的利益,這也才是無產階級的利益。無產階級政黨對科學事業的領導更要堅持嚴格的科學意識。倘若失去科學意識,為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開道,繁榮人文社會科學不僅會變成一句動聽的空話,而且遺害無窮。(《學習時報》2007年2月5日)
儒家和諧社會理念的歷史局限
李存山在《河北學刊》2007年第1期撰文認為,“忠恕”是孔子的“一以貫之”的行仁之方,“和諧”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忠恕”即是“矩”,而“矩”也就是社會的“和諧”。這是中國文化所能貢獻于世界的一個普遍價值。儒家對和諧社會的構想并沒有完全停留在抽象的層面,它至少包含這樣幾個具體層面:君子修養的身心和諧,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經濟的富裕和均平,為政者的率先垂范,人與自然的和諧等。自秦漢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中國古代社會并沒有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這主要是因為儒家的和諧社會理念受到如下幾種歷史時代的局限:經濟制度的局限、政治制度的局限、君臣之倫與家庭和社會倫理的局限、士人修身與社會的世俗文化的局限及人口和農業生產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等。(《光明日報》2007年2月27日)
舉措
沈陽:非公企業黨員不再隱形
沈陽市委組織部決定,爭取兩年內使非公有制企業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得到壯大,發展新黨員數量有一個提升;要解決“隱形”黨員亮身份的問題,深入企業積極開展教育活動,讓黨員明白非公企業的黨員不能是特殊黨員,必須按照黨章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要有計劃地做好向非公有制企業推薦、輸送黨員的工作,幫助企業單獨建立黨組織,對坐落在村的非公有制企業可以采取村企合建的方式建立聯合支部。(《中華工商時報》2007年2月16日)
廣西:強力推進機關行政效能建設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春節后部署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就是,在全區開展轉變干部作風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活動。廣西將從制度建設上尋找突破口,完善首問負責制、嚴格實行限時辦結制和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三項制度相結合,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效能制度體系,形成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長效機制。同時,廣西還將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創新服務方式、實施績效考核、理順政府職能、加強信用建設等六個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光明日報》2007年3月1日)
數據
2006年國企實現利潤1.2萬億元
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較2005年增長約兩成,利潤增長也實現了19.7%的增幅,全年共上繳稅金1.2萬億元。(《經濟要參》2007年第10期)
涉眾型經濟犯罪同比上升9.1%
2006年1—10月,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6.2萬起,同比上升9.1%。(《經濟要參》2007年2月8日)
我國出國留學總人數超百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量已超過100萬人,其中2000年以后出國留學的人員占到總量的70%以上。(《中國青年報》2007年2月27日)
長三角16城市GDP逼近4萬億元
2006年長江三角洲地區16個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39526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5563億元。(《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2月27日)
2006年單位GDP能耗轉降1.23%
我國單位GDP能耗自2003年以來首次下降。國家統計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萬元GDP能源消耗為1.21噸標準煤,同比下降了1.23%。(《中華工商時報》2007年3月1日)
1月份房價上漲5.6%
今年1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5.6%,漲幅比上月高出0.2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6%,漲幅與上月持平。(《中華工商時報》2007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