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影響了欠發達縣域的社會穩定和制約了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主要“癥結”到底在哪里?這個“病灶”不搞準,黨委和政府的領導無疑是盲人摸象,經濟建設也好,社會進步也好,一切都無從談起。筆者總結了關于“病灶”的常見的五種論斷。
一是“農業拖累論”。認為在一些糧食主產縣市區土地上種的大多都是糧食,與工業相比,兩者的產出效益必然會天壤之別。筆者不大同意這種說法。筆者曾經到過荷蘭,22萬畝的耕地面積,每年能創造出330億美元的農業外匯。還有以色列,幾乎都是一片戈壁,又嚴重缺水,卻被全世界公認為農業最現代化的國家。再看河南騾河市,也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只因為“雙匯”一家龍頭企業的“異軍突起”,便使得160萬農業勞動力的年收入提升了5倍,創造出了260億元的增加值效益。你能說農業就搞不出名堂來?因此,搞工業固然好,但不能把農業視為現代經濟結構中的“累贅”,而指望它早日“壽終正寢”,更不能把經濟發展緩慢的“屎盆子”粗暴地扣在農業頭上。
二是“城鎮滯后論”。認為發達地區之所以發達,關鍵在于小城鎮建設的迅速發展壯大,帶動了農業人口的大量轉移和非農產業的繁榮昌盛。由于欠發達縣域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的滯后,拖累了整個區域經濟綜合實力上升。筆者卻認為,小城鎮與“三農”的關系是“本”與“源”的關系。小城鎮決不是從石頭縫隙里蹦出來的“孫大圣”,而是廣大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孕育出來的自然產物。如果沒有農業經濟的基因“變異”,沒有鄉鎮工業的滲透“發酵”,沒有農村社會的“脫胎換骨”,沒有農民收入的一定剩余,就不會有小城鎮迅猛發展。因此,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不是簡單地放在優先發展小城鎮建設上,而是應該放在優先培育農村經濟的增長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從而有力地促進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
三是“資本缺失論”。認為欠發達縣域發展緩慢最要命的問題,就在于沒有建設資金的有力支持,以致于形成“巧婦難為無米之飲”的窘迫局面。但在筆者看來,經濟建設困難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缺錢,而是缺信用環境,缺投資動力,缺效益商機。大家不要片面地去責怪銀行嫌貧愛富,因為銀行不是慈善組織,而是具有“經濟人性質”的企業,他們也迫切希望通過努力放貸來賺錢。你發展水平低,經濟效益差,信用環境劣,明擺著的火坑,他敢往里面跳!再說了,現在城鄉民間儲蓄存款居高不下,恰好說明本地的投資動力不足,讓這些錢都處在“冬眠”狀態。如果把投資環境治理好了,政策支持到位了,市場體系健全了,充分調動了民間資本投資本地各領域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又何愁資金上的困難!
四是“招商乏力論”。多年來,很多地方領導幾乎都把招商引資作為壓倒一切的重中之重和“一票否決”的考核內容。為了吸引投資者,送土地、免稅費、比拚優惠政策,使盡了渾身解數。成效之所以不盡人意,既有區位、交通、資源、產業集聚、勞動力素質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體制機制上的陳舊保守所導致的政策支持不夠、投資環境較差、產業聚集度低的問題,使得許多投資者來之后往往就像晨風中的裊裊炊煙,很快消散得無影無蹤。
五是“人才流失論”。欠發達地區比較窮,待遇低,人居環境差,不僅外地人才招不進來,連本地子弟都不愿意回來,到縣級工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工作的則更少。人才流失對各項建設事業的確有影響,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屬于自然規律,正因為經濟落后了,才出現“孔雀東南飛”這一令人心疼的現象。同時,也應該檢討過去在關心、愛護、使用人才等方面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誤。實踐證明,待遇留人只是一個重要方面,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環境留人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上述五點,確實屬于是阻礙和制約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坎兒”,但在筆者看來,這些東西又都是不足以服人的關鍵所在。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