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蘄春,1929年到日本留學,回國后擔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創辦《文藝新聞》。他有多重身份——軍統、中統、青洪幫、日偽,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卻是貨真價實的中共特科。
他巧妙開拓情報來源,一人身兼五重身份
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立即轉入特科的工作。1932年春,通過表兄賈伯濤的關系,袁殊見到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頭子吳醒亞,打入了中統內部。后來他由吳醒亞介紹,成為新聲通訊社的記者,從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記者招待會,并在期間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巖井英一。
當時,中日正在談判,談的是貨幣兌換率與關稅問題,這自然成了新聞界的搶手貨。由于袁殊有巖井渠道,消息又快又準,這位“涉外”記者立即成了紅人,連吳醒亞對他都刮目相看。過了一段,巖井便開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際費”,這樣,他又成了日方的情報人員。自然,這是得到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準———成為了三重間諜。不久,巖井又安排袁殊到日本。
回國后,袁殊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開拓情報來源,于1937年4月加入了青洪幫。1937年6月,潘漢年以八路軍駐滬辦事處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從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區,在潘漢年的導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場場出色的情報戰。
當抗日戰爭爆發后,戴笠想找一個既熟悉日本問題、又有相當的日本關系的人,杜月笙推薦了袁殊,戴笠聽了很高興,于是親自登門拜訪。在潘漢年的指示下,袁殊答應了戴笠的要求。戴笠給袁殊安排了兩項任務:一是收集日本方面的情報,二是堅持留在上海,不管時局有怎樣的變化。就這樣,袁殊又多了一個身份:軍統,加上中統、青紅幫、日偽,以及貨真價實的中共秘密身份,則是五重身份了。
他獲取了日軍南進情報,為蘇軍兵力部署提供有力支持
袁殊通過各種關系,大量獲取日本情報。自然,他首先向潘漢年匯報,然后,有選擇地向軍統匯報——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袁殊置生死于度外,化裝成日本學生,越過戰線,深入到了日軍陣地偵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軍事情報,使我方避免了很大損失。
上海淪為孤島后,袁殊以軍統少將的名義,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懲辦侵略者和漢奸,并得到了軍統局的獎勵。其中最為成功的是行動小組炸毀了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為此,軍統給袁殊記了大功。
1937年上海淪陷后,巖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并成立了一個日本特務機關“特別調查組”,袁殊自然也成為其中一員。當然,這事不僅潘漢年知道,軍統也是知道的。1939年11月,根據組織授意批準,袁殊向巖井提出成立“興亞建國運動”的機構。假借巖井之名,建立了這么一個機構,袁殊進入日本人活動的圈子中,對獲取情報也就更加有利。而且延安由于遠離情報中心上海,正急待掌握日本大本營動向及日、汪、蔣3方相互勾結又相互矛盾的微妙關系與變化。
1942年初,由日本外務省安排,袁殊作為“興建運動”的代表,應邀到日本訪問。日本外務省頭子野春吉三郎向袁透露,當時日本的國策是準備誘降蔣介石,建立一個以日本國為主體的大東亞共榮圈,日軍已確定了南進的戰略部署。這一消息讓袁殊為之一震,他匯集和分析各方面的情報,認定南進已是日軍確定不移的戰略決策,遂立即將此情報報告延安。
在歐戰全面爆發后,蘇聯始終擔心腹背受敵。有了確定日軍南進的情報,蘇聯這才放心大膽地從遠東調出了幾十萬人的兵力到西線。
到解放區一年后,敵人才發覺他的真實身份
自1937年到抗戰勝利,袁殊從來沒有發生任何意外。抗日戰爭勝利后,袁殊被任命為忠救軍新制別動隊第5縱隊指揮和軍統直屬第3站站長,被授予中將軍銜。直到第二年,即1946年初,國民黨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區,不由得勃然大怒,于是,“抗戰有功人員袁殊”立即變成了“共黨漢奸”。軍統對袁殊下了通緝令,并派人去蘇州抄家。“雙十”協定簽訂后,袁殊隨軍北撤。
時任華東組織部部長的曾山親自找袁殊談話,考慮到各種關系,讓袁殊暫時改名,跟他姓曾。從此,“曾達齋”的名字一直用了幾十年。后來,他被任命為華東局聯絡部第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定為旅級。1949年,袁殊到了北京,轉到了李克農的情報部門,做日美動向的調研工作。1987年11月26日,袁殊逝世,享年76歲。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