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奸臣還是英雄
毛澤東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鐘。從13歲起始讀《三國演義》,到逝世前還在談論三國人物,他讀三國持續時間之長、評價涉及范圍之廣,均為世所罕見。僅就三國人物而言,經毛澤東仔細評點的就多達30人,幾乎囊括了三國時期各實力集團的主要人物。
毛澤東年輕時就對曹操十分推崇。1918年8月,他路過河南,特地與羅章龍、陳紹休三人到許昌瞻仰魏都舊墟,憑吊曹操,并與羅章龍作《過魏都》聯詩一首:
橫槊賦詩意飛揚(羅),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蕭條異代西田墓(毛),銅雀荒傖落夕陽(羅)。
詩中表達出毛澤東對曹操的欽佩之意。在毛澤東看來,曹操是中國古代少見的一位集政治、軍事、文學才能于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及曹操,并給予高度評價。
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視察河南安陽,參觀殷墟。他對隨行人員說:漳河,就是曹操練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這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還在這一帶實行屯田制,使百姓豐衣足食,積蓄力量,逐漸統一北方,為后來晉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毛澤東反對貶損曹操,對把曹操看作奸臣的傳統觀念十分不滿。1957年4月10日,毛澤東在與《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為曹操辯誣:歷史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漢是沒落的。
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召集各大協作區主任開會,他在會上說:我們與勞動者在一起,是有好處的。我們感情會起變化,影響幾千萬干部子弟。曹操罵漢獻帝“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有道理的。毛澤東以這則故事來告誡領導干部不要脫離群眾,可謂恰到好處。
毛澤東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詞中這樣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是毛澤東給曹操定論的名篇。寥寥數語,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毛澤東十分喜歡曹操的詩。他說: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毛澤東甚至注意到了曹操的養生之道。1961年8月,他向因病休養的胡喬木推薦曹操的《龜雖壽》一詩,說:曹操詩云:“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詩宜讀。1963年12月,他又寫信給因病休養的林彪推薦《龜雖壽》,說此詩講長生之道的,很好。
1975年,毛澤東對北大女教師蘆荻說: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后來形成了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在1976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把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并列。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毛澤東堅決主張為曹操翻案。
在1958年11月召開的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說:把曹操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幾天后,毛澤東在武漢召集柯慶施、李井泉等座談《三國志》,說:《三國演義》是把曹操看作奸臣來描寫的,而《三國志》是把曹操看作歷史上的正面人物來敘述的。但由于《三國演義》通俗生動,看的人多,加上舊戲上演三國戲都是按《三國演義》為藍本編造的,所以曹操在舊戲舞臺上就是一個白臉奸臣。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是錯案、冤案都要翻。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制造的冤案,這個冤案要翻。
史學界聞風而動。郭沫若、翦伯贊等歷史學家紛紛發表文章,從而在1959年形成了一股為曹操翻案之風。1959年8月11日,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又說:曹操被罵了一千多年,現在應恢復名譽。從此,京劇舞臺上的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紅點,以示是好人。
當然,毛澤東對曹操并非全盤肯定。他認為曹操的主要缺點有二:一是有時也優柔寡斷。1966年3月,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談話中說:曹操打過張魯以后,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曹操不肯去,事后就后悔了。二是不能嚴于律己。毛澤東曾經批評過曹操執法。《三國志》中的《武帝紀》說曹操“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澤東則在眉批中寫下“赤壁之敗,將抵何人之罪”一語,批評曹操對人嚴而責己寬。